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與壽險公司談「精神科就診記錄」

◎ 吳潮聰

台灣的壽險事業雖早自一九六○年代起步,但初期民智未開,許多民眾對壽險業務員的拉保視為咒詛,使得早期壽險公司有些經營不善而停業(如國光人壽),有的為跨國公司收購(如第一人壽為英國保誠人壽所併購);但隨著政府之輔導及民智漸開,至今多家壽險公司已經茁壯。

堪與壽險公司際遇相比的則是精神醫療。二戰後初期較具水準的學術精神醫療單位只有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至於民間精神醫療機構廖廖無幾,民眾甚至稱精神醫療機構為「瘋人院」,且常視罹病者為「冤親債主纏身」或「祖上無德」。對精神醫療機構之設置,不是反對就是拒之於千里外,今日之草屯療養院之設置即是一例;當初省府規劃「它」是設置於台中之中部地區精神醫療網之核心醫院,後來因各界反對,才定址於南投縣草屯鎮郊的茄荖山麓之一塊空地。

現在,台灣的精神醫療也因民智漸開及政府之重視,漸次走上正軌,如衛福部接受精神醫學會之建議,已將「精神分裂症」改名為「思覺失調症」,將「痴呆症」更名為「失智症」等去污名化;而醫學生也不再視從事精神醫療工作為走上「荒徑小路」,例如今年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招收兩名精神科住院醫師,竟引來了四十多位醫學生的遞表申請。

令人遺憾的是,壽險公司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明顯的例子即是,民眾欲購買健康險或人壽險時,保險公司常先行登入健保網站搜尋該民眾就醫記錄,若搜到有「精神科就診記錄」,即以「帶病投保」為由而予拒保或退保。這種情況在民智已開,大眾對心理衛生與身心健康已然重視的今日,實在是諷刺並令人遺憾。

固然,精神心理疾病依然包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及「失智症」等重大疾病,但在工商發達的社會裡,許多民眾常因各種壓力造成輕微的情緒起伏、環境適應障礙,或因輪班工作導致暫時性的睡眠障礙而來求診,這是現代人重視心理健康及節省社會成本之現象,理應予以鼓勵;然而壽險公司常對這些民眾予以拒保或退保,不僅有損民眾權益,也嚴重歧視「精神醫療」與「心理衛生工作」;希望政府正視並予以導正,也懇請壽險公司趕緊跟上時代腳步,以免引來罵名。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彰化縣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