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北社評論)為台灣精神奠基的本土文化教育

◎ 李川信

教育部重視本土文教的推動,早在二○○二年就成立「教育部本土教育會」,規劃全國本土教育政策及發展方向,並訂定《教育部本土教育實施方案》,針對課程發展、資源推廣及人才培力等面向做長期且持續的推動;可惜因政黨輪替,空轉八年,直至二○二一年成立「本土教育資源中心」,彙整全國教育資源,發行《台灣學通訊、台灣學研究、在地》等期刊,提供教師教學參考,以用於培育台灣認同的世代,成為今後捍衛民主台灣的主力。

為延續文協百年後,對台灣本土文化教育論述,建立更寬闊完整的基礎,教育部邀集專家學者,舉辦《本土文化教育:卅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並出版論文集。

為紮根本土,教育部今年暑假首次結合跨部會七個國立館所,運用館所典藏資源,規劃卅七場次教師研習,協助教師將本土素材融入教學,增進學生與土地的連結和認同。期待未來也能促使地方民間館所、地方文史工作者共同合作,以建構地方知識體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台灣曾經歷一段不當的語言政策浩劫,幾乎斷送各族群所使用的台語、客語、原住民語。

二○一九年「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後,今年五月行政院宣布:「五年內投入三百億經費以推動國家語言」。九月十二年國教全面啓動本土語言教學,開創本土語言復振的重責大任。

已故作家葉石濤曾言:「沒有土地,哪來文學」,民間拍攝《台灣男子葉石濤》就是來自土地文學吶喊的心聲。近看吳晟老師的紀錄片《他還年輕》,那愛鄉愛土地的情懷,深受啓發與感動。由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和擊樂文教基金會共同籌劃製作的《俠飛春光》─晨鐘暮鼓蔣渭水音樂劇,即將巡迴公演,此劇在傳承蔣渭水啓迪民心精神,感動散播百年力量,讓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你我,領受悸動的震撼。

長期建構台灣文化主體性體系的莊萬壽教授,最近憂心台灣深受中國侵凌,危機空前,而倡議《台灣精神:台灣活命之根》,鼓勵國人應有認同土地的歷史記憶,認同國家的國民意識,更應具備捍衛家園的敵我意識。

政府的政策,透過本土文化教育的啓蒙與傳播,培育有文化底蘊的現代公民;再配合民間自發性力量,形塑命運共同體的民主社會,來彰顯台灣精神,喚醒國人,堅強抵禦外敵,守家國護民主。

(作者是北社社員、台灣社社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