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充滿既視感的台北市防疫記者會

◎ 張約翰

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疫情,從四月以來一路爬升。防疫政策與措施隨著疫情快速變化,為了維持日常生活,防疫記者會又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身為台北市民,筆者也重新追踪每日的台北市防疫記者會,以便得到市府防疫措施的最新資訊。當確診人數一再攀升,關心的重點也從疫情如何,轉變為有什麼防疫措施需要配合。畢竟中央提出的政策,地方如何執行才是攸關日常生活。不過兩週下來,覺得如果與去年五月起那波疫情記者會相較,有著濃濃的既視感。

第一,抱怨太多。今年和去年一樣,每當記者問了個問題,市長若開頭說「我是不想抱怨/多講啦」,接下來就必定是一堆抱怨;甚至不待記者丟球,市長自會抱怨中央。大家如果有職場經驗,相信開會時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反覆無窮盡的抱怨。這並不是因為不重視由抱怨反映出的策略或執行缺失,而是面對這些缺失該如何解決,才是會議目的。把時間不斷浪費在抱怨上,對不起亟待實用資訊的市民。

第二,疫苗永遠不如意。去年疫苗不足時怪中央採購不力,疫苗來了怪中央分配太少,疫苗多了又要對廠牌嫌東嫌西。今年同樣的話術在兒童疫苗上再來一遍。未與輝瑞簽約前怪沒有BNT,簽了又怪怎麼不在同意書發出前簽,突然又多一種疫苗,害台北市不知道怎麼辦。這些話對市民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如快點解決問題,讓市民有選擇機會。

第三,發明新詞。明明已有現成可用的詞彙,市長就喜歡發明一個新的,結果與既存的詞彙意義其實沒有差別,聽起來卻像是台北市有什麼獨步全台的新作法。去年的精準疫調、同心圓疫調,其實就是全台都在做的疫調;今年又新出來一個軟性封城,聽起來到底跟三級警戒到底哪裡不一樣,到現在也搞不清楚。

第四,藉防疫記者會談黨內議題。防疫策略固然是政治事務,但若是拿防疫記者會記者提問環節當藉口,實在應該節制。台北市民以及在北市討生活的所有人,關注防疫記者會,並不是為了知道民眾黨的家務事。記者職責所在提問,不代表市長就應在這個場合,浪費全體市民的時間。

今年與去年相比,疫苗接種率、檢驗量能、醫療量能、防疫戰略都已不同,市長在防疫記者會的表現卻不改去年,仍然藉抱怨中央轉移市民不滿情緒、宣傳自家政黨。真心希望市長能解決問題,而非發洩情緒。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