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第一屆公費生談後醫系

◎ 李宏昇

最近新設學士後醫學系的議題很夯,教育部最後核准三個大學新設,清一色都是公立大學,且表明招收的都是公費生,將來要服務若干年。筆者曾參加過學士後醫學系畢業生的白袍禮,典禮中播放每個學生家族祝福的影片,竟然最大的共識是:「從此可以賺大錢,全家都靠你了。」家人的共識是如此,歷經社會職場的壓力,選擇再辛苦熬個六年讀醫學系後,看前景當然也離不開「錢景」!且說穿了,熱衷開辦醫學系的幾個學校,最大目的也在未來可能的錢景,不管是滿招的熱門度或是超補的撥款量,都是最大誘因。

錢確實重要,但百年樹人的教育經費,絕對要放眼長遠的人材需求。目前每年七十一名的公費醫學生,規劃偏鄉服務十年,不夠嗎?如果還真有醫師人力不足情事,補助偏遠地區執業醫師的給付,在目前偏低的健保給付現況下,豈不比新設醫學院、醫學系、醫院,來得划算?都說當年陽明醫學院的公費制度是失敗的,偏鄉留不住人才,為何要重蹈覆轍?

仔細盤點現在醫療環境的改變,包括一、因保險給付的囿限,臨床業務的收入銳減;二、為拓展自費的收入來源,研發的需求大增;三、長照、健促等產業的發展,需要更多元的醫學人才。

縱觀台灣目前各級醫療機構,從醫學中心到開業醫師,追逐的不是學術提昇的成就、治療成功的喜悅,最大的目標都在最大可能的收入。因為,你的產值決定你的價值。結果,所有的新創成果無法自產,都要仰賴進口。我們只能喝湯喝水,跟病人收取微薄的自費差額,還要揹上貪財的惡名。

確實有些醫學院嘗試改變,在還沒和交大合併以前的陽明大學,就已經成立醫師科學家分組,合併後更加碼醫師工程師分組,培養醫界、業界迫切需要的人才。教育部如果真心要提昇醫學教育的內涵,不需另成立所謂招收二軍的後醫系學生,只要在既有的醫學系學生中選取或另招收已修完醫預科學分的一般大學生,視其具體成果,予以公費獎助他們因研究、研發,未執行醫務而減損的收入,讓公費成為人人稱羡的榮耀,而不是必須償還的債務。沒有醫科的大學也可在醫預科學分方面下功夫,提拔出真正將來會在醫界、業界發光、發熱的後醫人才。

(作者為第一屆陽明公費生,現為台中開業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