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期待「健康」文化

■陳慈美

看到建中黃飛揚同學大作「《建中青年》AV女優事件」(自由廣場,十二月二十一日)後,我那楞頭楞腦、身高一八○公分、今年唸高一的兒子正好帶這期《建中青年》回家。花了一些時間閱讀那篇「建青大眾小說獎」的首獎作品,正如黃同學文中的描述,這的確是一篇「不堪入目」的作品。

黃同學文末所說,這事件並不是因為學生不懂事,或老師管理不當,只是「將社會上的不同價值觀反映出來所造成的結果。」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建中青年》的大多數讀者是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我們的法律對於這種內容的刊登,難道沒有任何規範? 因此,我也想以學生家長的身份,表達另一種看法。

讓我從一個實例開始,兒子唸國中時,有一次,因結膜炎到眼科診所看診,醫生順便幫他檢查視力,兩眼都是一.○,醫生好奇的問:「奇怪,視力怎麼那麼好?」這下子,換我感到奇怪,反問醫生:「他才國中,視力好不是很正常嗎?」「現在的小孩電視看太多,視力都不好!」醫生解釋。我告訴醫生:「我們家不看電視!」這時候,醫生的回答更是讓我訝異,他說:「不看電視?他要從那裡得到知識?」天啊!我從來不知道看電視可以得到知識!

為什麼我們家不看電視?因為,當了媽媽之後,我開始警覺到現代社會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態對所有人身心健康的威脅,於是,我加入主婦聯盟,也不斷的閱讀和學習。

我漸漸了解到,四十年來,台灣社會為成就「經濟奇蹟」所付出的代價,不僅在摧殘自然山林之後的環境災難中呈現,也在幾近崩解的家庭關係和極度扭曲的社會價值觀中表露無遺。隨著社會、經濟邁向現代化,台灣經歷了由「自然」走進「不自然」,也因此由「健康」走向「不健康」的過程。

詩人艾略特(T.S. Eliot)對於充塞資訊和零碎知識的現代人深刻的洞識,我更是深感共鳴:「我們在生活中失落了的生命何處可尋?我們在知識中失落了的智慧何處可覓?我們在資訊中失落了的知識何處可找?」在資訊氾濫的現代,學會分辨資訊、知識、智慧之間的差別,進而學會過真正高品質的生活與尊重生命,應該是教育的核心內容。

做為一個母親,我最基本的責任就是維護家人的健康,因此,我非常在意用什麼東西來「餵養」孩子。「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Aldo Leopold)指出:「有機體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它具備內在自我更新的能力,這種能力代表它是健康的個體。 - 只有健康的文化才能夠餵養和成長。」於是,落實在生活實踐的層面,我們家除了儘量做到拒絕「垃圾食品」外,也拒絕「垃圾資訊」,從小,就告訴孩子:「看電視會變笨笨。」

只有當整個社會擁有健康的個人、健康的家庭、健康的社區、健康的文化和健康的土地時,我們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性」,這應該也是所有家長、社區、教育界、甚至所有國家,在廿一世紀無法逃避的挑戰。(作者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祕書長、建中學生家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