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縣市合併非兒戲 台灣不能有「三等國民」

◎ 陳雨鑫

國土計畫是百年大計,然而台灣自治史上的每一次縣市整併、重劃及升格,都變成政治問題,用政治的思維來執行的結果,就是一個36197平方公里的小面積國家,內部二級制和三級制雙軌並陳,2300萬人口卻有六個直轄市,佔了台灣69.4%的人口和67.8%的地方政府預算。

1967年台北及1979年高雄陸續升格為院轄市,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第一次設立直轄市,而院轄市時期市長由行政院指派,這是國民黨的政治考量。

南北各一個直轄市的格局延續30年,在2009年被馬英九政府打破,行政院成立改制審查會議,一週內議決新北、台中、台南、高雄合併的升格案,可以說迅雷不及掩耳。2012年桃園縣再次提案到改制審查會議通過,於2014年升格為第六都,至此奠定現有六都格局。

從兩都到六都,幾乎都是由上而下的行政決策,沒有公民參與討論的空間。從結果面而言,這個升格案就是百分之百的政治決定,而國民對於國家藍圖的想像自然也無從考量。

匯聚近七成人口和預算的六都,壓縮了其他非直轄市的資源,這個不公平的結果產生的過程,人民完全沒有角色,行政區劃淪為執政黨利益分配的工具。六都升格後不但直轄市內城鄉落差依然嚴重,縣區的人民權益更完全被忽視。

依照我國現行的地方政府預算分配,台北市獨佔鰲頭可謂第一等,其餘五都是第二等,剩下的16個縣市,只能分到三成的預算總額,縣民淪為三等國民。

國家的發展,應從國土規劃著手,有全面性及前瞻性的思考,接著設定區域治理,並依此進行行政區域重劃。前述步驟完成後,國家藍圖明確,才知道如何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

但20年來,行政院只在行政區域重劃做文章,核心的國土計畫幾乎沒有進行,缺少高位視野的區域重劃,自然只是政治利益的角力。

本次大新竹合併升格始於林智堅市長的提案,還沒有經過公民參與、專家研議的民主過程,若倉促進行,不免讓外界誤會是因人設事。

本人認同大新竹有其正面意義,不反對合併升格,建議行政院、立法院應儘速召開公聽會,廣邀學者專家、公民代表,充分溝通凝聚共識,有完善的規劃及時程是人民之福,才能避免製造「三等國民」。

(作者為前台中縣副縣長,前體委會副主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