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思考「主動」的保台戰略

◎ 宋啓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堅固防線抵擋敵軍進犯成為主流,法國馬其諾防線、德國大西洋長城,與1970年代初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線,都是這類思維的產物,目的都與增加敵人入侵的難度與複雜度有關。遺憾的是,他們的敵人都採取了不對稱作戰方式:德軍改走馬其諾防線保衛不了的阿登森林區;盟軍以空中攻勢瓦解德軍大西洋長城;埃及以高壓水柱突破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線。統統不按牌理出牌。

尤有甚者,這類以防禦為基礎的備戰作為,不易掌握主動,有利敵人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致守軍疲於奔命。

近日,行政院通過「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案」,將投入2373億元採購巡邏艦、飛彈等;專家分析,此將與「刺蝟、毒蠍」戰術精神相符。換言之,強化海空武力與購置飛彈,對解放軍突破台灣海峽這道天然障礙的難度與複雜度,確實提昇不少。然而這些武器裝備畢竟不是萬能,設計與性能和所針對的攔截、打擊對象一樣,都有一定的限制。倘若中共投入當今科技難以剋制的極音速、匿蹤、微型、無人等武器,並搭配現役、老舊,或足可消耗國軍飛彈的裝備時,會不會讓國軍的防衛出現破口?

故就戰略角度而言,爭取「主動」、靈活運用多種武器裝備與戰法,對整體戰力屬劣勢的台灣相當重要。因為單一武器系統與戰法猶如疫苗,無法對抗種種威脅,必須審慎思考,結合各種國防力量,進一步確保台海和平。

(作者為前國防大學戰爭學院上校教官,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