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看守德國比台灣氣候績效不佳之我見

◎ 彭啟明

我從二○一二年開始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就留意到看守德國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對台灣的評比,並數次現場參與他們在氣候會議中的記者會,因為這是個評比中,難得有列出我國的評比,台灣的許多媒體也都很捧場,由於十多年來皆敬陪末座,均大幅報導,我們是全球最關心這項評比的國家。

而這幾年我曾有受邀擔任知名國際組織進行國際評比的研究員,這些工作需要很複雜的方法學,各項引用數據都要多方重複確認。例如做出評論,不管褒或貶,都要說出理由及參考文獻,不能單看一面之詞。很可惜,這幾年看守德國都未建立可信賴的方法學,例如指標計算不公平,它們認為台灣人均排碳量要降到二點五噸,而英國、丹麥或中國都只要五噸,常常有錯誤或很主觀等無法解釋的謬誤發生。我曾數次當面向負責人建議以開放審查方式進行,或增加複評機制,但仔細了解,看守德國也只是非政府組織,資源人力也有限,難以苛責。

今年,與會的韓國記者的反應最熱烈,因為韓國從去年迄今,對氣候變遷的承諾及實際投入的資金或作為,都和先進國家同步。去年中開始,韓國是亞洲最早宣布二○五○年淨零碳排的國家,隨後日、中及台才陸續跟進。總統文在寅在去年很早宣布韓國新政,投入五年三兆新台幣推動韓國新政,其中一兆元就是推動能源轉型。

韓國和台灣在產業鏈當中,長期是競爭關係,也都缺乏天然資源,只能靠進口石化燃料,在產業發展、能源結構與排碳量和台灣很類似,但去年開始韓國綠色新政積極變革,企圖藉由綠色轉型來打造下一世代的綠色商機與產業,明顯大超車。而台灣卻只有二○五○年要淨零的目標宣示,但路徑、法令及預算等行動方案仍付之闕如,可說是連韓國的車尾燈都看不到。但依照看守德國的評比,韓國的名次也只比台灣好一名,這也讓韓國媒體有很大篇幅的報導評論。

看守德國在氣候變遷績效指標的報導上,國際上本來無多,台灣媒體歷年來可說是最捧場,而這十多年來藍綠執政時期都一樣是敬陪末座,這幾年韓國及日本也逐漸有報導了,但多數國家媒體都不怎麼買單。先不看他們引用的資料對或錯,韓國很努力和普通努力的名次只差一名,這就可以看出這個評比是否可以參考的價值。

雖然看守德國的方法學不夠嚴謹,而台灣長期不如國際的積極卻是事實,東亞的台日韓三國有很類似的能源發展情境,和歐洲氣候先進國家的確有差異,日韓都已經積極邁向轉型的陣痛期,我們如何儘速找到適合台灣的氣候轉型之路,推出長期行動方案,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作者是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