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北約戰略重心轉向亞洲 劍指中國

◎ 姚中原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是冷戰初期兩強對峙下的產物,為世界上軍事力量最強大、最完整、最有效率的集體安全組織。參與北約的歐美國家高達卅個,基於對民主、人權及法治價值觀的共識,運用政治智慧融合軍事力量,維持歐洲安定已逾六十年。由於集體防衛合作的成功且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因此北約歷年來一舉一動或有重大計畫宣布,皆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重視。

北約祕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日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公開表示,成立於一九四九年的北約,在其未來存在的基本理由中,重點之一將是抗衡來自中國崛起的安全威脅。他進一步說明,中國藉由其網路能力、最新科技和長程飛彈,正衝擊整個歐洲安全;如何使北約盟邦免於這些威脅,將完全取決於NATO下個十年的新「主義(doctrine)」。

此外,史托騰柏格十月廿五日訪問芬蘭,與芬蘭總統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共同召開記者會,重申NATO正在研擬新的戰略,預定明年在馬德里峰會上討論,另北約近來亦觀察到中國對台灣所發出的威脅性語言。由上述談話可知,北約的戰略重心將於二○二二年夏季轉向亞洲,並會以防禦中國威脅為主要目標。

其實,早在今年六月,NATO成員國領袖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高峰會時,就曾點名中國對北約造成「系統性挑戰」,並討論應重新調整北約戰略,以因應中國帶來的各種威脅。當時英國首相強生就公開表示,各國領袖們不想和中國陷入新冷戰,但事實是中國無所不在,他認為北約投入數十年時間專注俄羅斯後,未來也必須對中國提出新的戰略;此外,挪威總理瑟爾貝克(Erna Solberg)也明確地表達,當前北京在南海的各項軍事活動並非善意行為。

近年中共軍事崛起,除擁有全球第二大國防預算,最大的海軍,更大量投資於最新遠程核武器,建造大量導彈發射井,這些軍事發展都造成全球許多國家強烈不安。為了防堵中國軍力擴張,印太區域已紛紛建立新集體安全機制。今年九月由澳洲、英國和美國三國,仿效北約模式所成立的「AUKUS」(澳英美軍事聯盟),即顯示由於中共軍事的對外強勢作為,已增加區域國家的聯合防衛共識,以團結合作一起對抗中國。

目前極力關注或聚焦在印太地區的集體安全體系,已有「美日軍事同盟」和「澳英美軍事聯盟」等機制。未來「北約組織」再插手印太事務後,研判這些軍事聯盟,將能共同對中國產生極大嚇阻力量,並有利於預防或因應台海危機的發生。至於台灣,未來則可積極透過美國協助,爭取參與或觀察上述軍事聯盟的各種演訓,以瞭解國軍在聯盟作戰過程需配合事項與不足之處,強化聯盟作戰能力。

(作者是前國防部戰略規劃司簡任副處長、大學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