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職棒加一 論產業結構變化與最適規模

◎ 簡文政

中華職棒聯盟於1989年成立,1990年3月17日開打,味全(龍)、統一(獅)、三商(虎)、與兄弟(象)成為第一批投身職棒球團經營的四大企業,正式宣告台灣進入職棒元年。除了創始時的四隊外,後來又陸續有中國時報、俊國建設、興農集團、和信集團企業加入職棒球團的經營,隨後經歷打假球事件、職棒簽賭與轉播權之爭。潛在的競爭者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遂於1996年成立,1997年2月台灣大聯盟揭幕,開啟我國職棒進入兩聯盟並存競爭的新時代。市場更迭,2003年中華職棒聯盟與台灣職棒大聯盟合併後改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CPBL)。在短短數十年間,市場起落變化、球隊更換與產業興衰不禁讓人好奇台灣職棒球隊的最適規模如何決定?

先以北美四大職業運動聯盟觀察球隊規模的變化,自1960年以來,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從16支球隊擴大到30支球隊,國家冰球聯盟(NHL)從6支球隊擴大到32支球隊,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從8支球隊擴大到30支球隊,國家橄欖球聯盟(NFL)已從13支球隊擴大到 32 支球隊。北美四大職業體育聯盟的球隊總數因此從 1960 年的43支增加到 2007 年的 124 支。雖然在不到 50 年的時間裡球隊數量增加了近三倍,反映出北美對職業運動的興趣普遍增加,而就產業經濟的角度其問題仍然是聯盟為什麼選擇這些確切的數字以及擴張發生的具體路徑。

在中日韓職業棒球球隊規模的比較方面,日本自1951年成立日本野球機構以來,球隊數量幾乎維持在12支隊伍的數目,數目的變化來自1953年大洋鯨隊合併松竹知更鳥隊,成為大洋松竹知更鳥隊(2012年更名為橫濱DeNA灣星隊)與2005年東北樂天金鷲隊成立。韓國職業棒球组織球隊規模則自成立(1981年12月11日)以來數量穩定增加,一直到2013年與2015年分別還有NC恐龍隊與KT巫師隊的加入,目前維持10支隊伍的規模。中華職棒大聯盟則是自1990年4支隊伍擴張到1997年最多的7支隊伍,之後就因職棒簽賭市場規模下降回4支隊伍,此後雖因聯盟合併而增加,但仍無法穩定成長。

在運動經濟學的學術研究中已指出,由於聯盟的營運模式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因此每個團隊都被視為當地的壟斷企業,而單一球隊最大化利潤的問題就成了獨佔訂價下的思考。 也就是說,在所有球隊相同的假設下,聯盟選擇球隊數量的決策,相當於最大化所有球隊加總的利潤。因此,聯盟必須選擇一個最適的隊伍規模。綜合文獻整理最適規模的影響因素,其中包括消費者所得、運動員人數(培育)、賽程種類、聯賽等級、聯盟為封閉式或開放式聯賽、聯盟的治理方式(合資企業、單一實體)等。

因此,要回答台灣職業棒球產業最適規模的隊伍數目就必須要透過這些理論模型與計量技巧的估計進行,加上前所未有的COVID-19疫情下的觀賽模式,也悄悄的改變了組織的獲利模式。根據世新大學娛樂暨運動經濟實驗室目前的估計結果與產業現況多出約1隊的規模,因此建議聯盟可以在區域獨佔的考量下容許企業的加入,一方面擴張職業運動產業的發展以創造收益,一方面也可以雇用更多優秀運動員以提升就業。

(作者為世新大學經濟系教授暨臺灣產業關聯學會學術秘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