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國家先賢堂 提升國族凝聚力

◎ 許正旺

羅馬萬神殿(義大利語Pantheon)是哈德良於西元一一七年至一三八年重建,西元六零九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將萬神廟獻給教宗博義四世,後者將之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此為今日萬神殿的正式名稱。自文藝復興時期以降即成為偉人的公墓,包括了義大利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阿尼巴雷·卡拉齊等人。

巴黎先賢祠(法語Panthéon)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興建的聖日內維耶大教堂,西元一七八九年完成。教堂竣工恰逢法國大革命,革命政權將教堂改為埋葬「偉大的法國人」陵墓。歷經數次變遷,現在成為法國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包括伏爾泰、雅克·盧梭、維克多·雨果、瑪麗·居里及大仲馬等國家先賢。

中正紀念堂民國六十九年落成啟用,正面臺階中間為中華民國國徽圖案的丹陛,在中國傳統建築上,只用於宮殿或廟堂。而其牌樓設計及其牌坊規制是「五門六柱十一間」規格,與古代皇陵前「神路」建築的牌樓相同,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最高等級。仿效北京天壇的琉璃瓦八角攢尖頂頂蓋造形,在在都見證國民黨在強人政治(小蔣在位)下,阿諛奉承的造神醬缸文化。如此準帝王陵寢的設計,在五千年帝王史中拍馬屁似地蓋在天子腳下(博愛特區旁),而非坐落在郊區,捧蔣尊父與造神之風讓人傻眼。

近日促轉會說明中正紀念堂轉型重點,主軸是「反省威權之歷史公園」,兩大轉型方向為「改造威權空間」、「重構紀念敘事」,另外將有三大處置措施,包括「大廳銅像應予移除」、「堂體功能及外觀應予改造」、「園區整體崇拜軸線應予破除」。

大廳銅像的移除因無涉國定古蹟指定範疇,按理應不難處置。但前述整體鋪設格局,含兩廳院對稱兩旁、左右擺設,與建築本體基座墊高的祭壇型式,並非僅是修改外觀就能破除崇拜軸線的,徒令促轉會原地踏步三年、才貓叫似地勇推「反省威權」。然而這已是上個世代整體社會都耳熟能詳的口號!

將中正紀念堂轉型改建為「國家先賢堂」,讓園區整體崇拜軸線進化為世代子孫見賢思齊的勵志軸線,方是提增國族凝聚力與國家認同感的上策。

(作者為樹德科大建室所助理教授,巴黎國立高等建築學院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