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殺新聞別亂報

■ 鄭泰安

自殺是目前全球重大的醫學與公共衛生議題。過去相關的科學研究證據都來自媒體報導真實自殺個案(尤其是名人)之後,自殺死亡人數的增加,以及增加者在性別、自殺方法上與該個案的相似性,著名的例子包含香港影星張國榮等人。

二○○五年四月知名藝人倪敏然自縊身亡,國內媒體自五月二日起持續長達十七天大幅、密集報導此新聞,筆者的研究團隊立即以自殺死亡者、自殺未遂者、以及憂鬱症病人為對象,完成了三個相關研究,證實媒體報導此事件確實產生模仿效應。

研究團隊實際訪問發現,九十%受訪的自殺未遂者與憂鬱症患者坦承接觸到這些報導,而前者有二十三點四%、後者有三十九%自述這新聞對自己產生不良影響。倪敏然自殺身亡後三週,媒體影響造成自殺未遂的人數顯著增加了五十五%,男性並且是女性的二點六倍。而憂鬱症患者有五點五%因而企圖自殺,風險增加四十一倍,而這種不良影響持續期長達四十天。最重要的是,過去一年曾有自殺企圖的自殺未遂者與憂鬱症患者,再度企圖自殺的風險分別增加了五十二與十二倍。分析受訪者陳述的不良效應,包括模仿、合理化、無望感與學習自殺方法(譬如自述「我一直在注意媒體報導他在那棵樹上怎樣綁繩索來上吊」)四類。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二○○○年就明確規範特定自殺案例新聞報導準則(www.who.int/mental_health/media/en/426.pdf, 中文版可以向筆者索取)。台灣媒體報導倪敏然事件,對死者充滿同情,甚至倪敏然被頌揚成烈士,演藝生涯受到極度推崇,喪禮備極哀榮,還有人提議為他豎立紀念碑。這些幾乎違反了所有世界衛生組織的準則。

原本已經是自殺高風險者(憂鬱症、酗酒、個性衝動、生活上遭遇親友、健康、工作、財物等的失落)一旦接觸到媒體有關自殺的病態報導,發生自殺行為的風險將大大提升。媒體報導自殺新聞,尤其是真實自殺案例,不能不慎重。政府與民間團體應有效監督媒體有關自殺的報導,提出批評與糾正,以減少寶貴生命的損失。

(作者為精神科教授,中研院特聘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