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悼念余英時 傳承自由魂

◎ 顧忠華

一代史學大師余英時在八月一日於睡夢中辭世,引來世人無限追念。余先生一生的志業,不只是盡心研究中國歷史,發掘其中各種具有「現代性認知價值」的深刻內涵(如他的成名作《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更始終關心時政,在關鍵時刻發表擲地有聲的言論(如台灣太陽花學運時的《台灣的公民抗議和民主前途》和香港佔中運動時的《公民抗命與香港前途》),充分展現他的自由主義立場以及知識份子的風骨。

回顧余先生的生涯,和殷海光先生有十分相似的價值關懷,他們對於自由民主抱有著堅定的信念,甚至當面臨種種艱難處境時,也絕不退縮。雖然就「自由」和「平等」是否能由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爭議上,兩人見解不同,但是余先生在殷先生受到政治迫害時,義無反顧地與費正清共同伸出援手,可見余先生在人格特質上具備一貫的道德勇氣,足以在學問和為人處事上都成為典範。

相對於中國長期的極權統治,余先生曾經表示香港和台灣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因為過去的歷史機緣,使得這兩個地方的人民內化了普世價值,不斷爭取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也打造出符合基本人權的生活方式。不過在香港實施《國安法》之後,即連起碼的法治也無法倖存,許多嚮往民主的人士淪為階下囚,這應該是余英時先生過世前特別感傷的事件。

我們不妨問,余先生會轉而傾向悲觀嗎?若以殷海光先生的心境來推測,他在《自由中國》被停刊的社論上(1960年9月1日),依舊寫下《大江東流擋不住》,文中痛陳:「大江總是向東海奔流的。我們深信,凡屬大多數人合理的共同願望遲早總有實現的一天。自由、民主、人權保障這些要求,絕不是霸佔國家權力的少數私人所能永久阻遏的。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看到共黨暴徒在大家的共同願望中倒下去。同樣的,少數人拿種種藉口來阻撓和打擊這一願望的動作,也將在公意之前停止。自由、民主、人權一定會在大家的醒覺和努力之中真正現實。」殷先生不啻預言了台灣終究會走上開放言論自由、結社自由、解除黨禁報禁的民主大道。

驚人類似地,余先生最近(2021年7月13日)寫給香港中文大學周保松教授的信中,也強調:「我始終相信:人類文明正途不可能被少數自私自利的人長期控制。香港自開始(1843)便享有自由,不在專制王朝手中。以香港人的覺悟程度而言,也決不甘心作奴隸或順民。但人的主觀奮鬥是極重要的,決不能放棄。」余先生更勉勵周保松教授:「但願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繼續作一點事。」

從余英時先生生前留下的最終話語來看,他和殷海光先生堪稱是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的兩位不朽鬥士,以生命來捍衛所有人能夠活得有尊嚴、「做完整的人」(殷先生語),同時「決不甘心作奴隸或順民」。未來一旦在世界史的大潮流下,中國人民也和香港、台灣般,「在大家的醒覺和努力之中」實現了自由民主,那麼這兩位鬥士便真正能含笑九泉了!

(作者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