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她的mRNA故事 淚水汗水交織

◎ 許永祺

今年二月,美國布蘭戴斯大學把羅森史蒂爾獎(Rosenstiel Award)同時頒給了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德魯‧韋斯曼(Drew Weissman);三月,卡里科博士又獲得了匈牙利最高榮譽的科學獎塞切尼獎(Széchényi Prize);本月六日,瑞士醫藥科學研究院更將瑞士藥學領域最大的科學獎項Reichstein獎章頒給了她。一時之間,好像各國都急著表彰這位優異的科學家,一切都因為卡里科博士的mRNA研究,翻轉了新冠肺炎疫情。

卡里科一九五五年出生於匈牙利,父親是豬肉商、母親是會計,在一個約一萬人口的小鎮長大,住土坯房,沒有自來水、也沒有冰箱或電視。物質雖缺乏,但她遇到了很棒的老師,八年級時,她的生物學在全國排名第三,奠定了往生化學方面發展之志向。今年回到母校拜訪昔日同窗、感謝恩師栽培之旅時,還將塞切尼獎所獲獎金的一半、約百萬台幣捐贈給母校。對照先前她為了籌措赴美費用賣掉車子,在美國每天五、六點就起床做研究,薪水卻低得不如技術員,這捐贈更顯得高貴。

mRNA是卡里科博士二十二歲時第一次聽到的,從此踏上四十多年的研究之路。一九八五年,因失去研究經費支持,為追求理想的實現,她與家人移居美國,在費城天普大學工作,四年後搬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她研究中的一個重大障礙是,哺乳動物在注射mRNA後,免疫系統會發生嚴重的發炎反應,使得人體試驗無法進行,一直難以突破。賓大下了最後通牒,稱如果她繼續從事mRNA研究,將會失去教職並減薪。更糟的是,這時她被診斷出罹患癌症。

儘管被降職減薪,她還是選擇繼續她的研究。幸運的是,在一九九七年,她遇到了伯樂—韋斯曼博士提供經費支持。

當時賓大校方主管曾對她說:「妳這種實驗,到校園裡養動物的農舍旁邊做就好了!」二○一三年,因為她被評為「不符合教授素質」,賓大拒絕恢復她的職等,卡里科轉往BioNTech發展,還被嘲笑:「哈!BioNTech,它連個網站都還沒有呢!」但她無視這些嘲諷,繼續嘗試將開發出來的技術,往流感疫苗應用默默努力。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之際,幾十年積蓄功力瞬間爆發,也挽救了無數生命。

我們向這位堅持夢想、奮戰不懈的科學家致敬,並預祝她摘取諾貝爾桂冠再攀高峰!台灣資源匱乏,國際地位又特殊,我們更需要向她這樣的熱情、堅持學習。

(作者曾任上市公司協理,台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