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談心理毒性與免疫力

疫情沒有想像中可怕,可怕的是人性對於無知的恐懼和無助的癱瘓!

◎ 蘇冠賓

當疫苗施打普及而全世界將進入後疫情時期,台灣突然進入社區感染,疫情升溫,引發前所未有的恐慌。雖然現在對於病毒的了解大增,國外經驗也成為台灣的借鏡,但從社區感染爆發以來,反而看到台灣人爭執不休,政客名嘴拼命表達個人獨到見解,立場歧異的民眾拼命轉貼不實訊息,人民面臨的壓力之巨大由此可見。

台灣國民素質高,絕大多數人願意配合防疫政策,也開始了解疫苗的重要性和煽動性訊息的危害,相信大家會避免疫情的心理毒性,建立起防疫新觀念和心理韌性,適應疫後新生活。

未來疫後新生活

社區感染的壓力讓人感覺到疫情沒有盡頭,事實上,全世界的防疫經驗無論成敗,提供台灣寶貴的經驗。此階段台灣人民應更加留意疫情對心理健康以及生活步調的影響,並盡早找到這的節奏,來迎接未來疫後新生活。一方面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疫苗不夠用),病毒一直在複製產生變異,等到第一代疫苗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所以未來的世界可能會像流感一樣,每年都需要打COVID疫苗(特別是醫護人員)。

養成線上學習、遠距醫療、在家工作上課開會運動的新生活

根據我和好友哈佛大學憂鬱症中心主任David Mischoulon的對話,麻州去年因為疫情嚴重,90%的精神科診療已經改為線上(或稱為遠距、虛擬),精神醫療以面談為主,身體接觸或檢查檢驗比例低,再加上精神科就醫的阻力(污名化),所以比其他專科更合適遠距診療。因應疫情,他們把電子病歷系統和視訊軟體相容,處方藥和所有資訊都通過電子病歷系統進行。結果是:遠距看診後病人缺席和取消率大大下降了(駕駛、停車、費時的不便降低);相對於本人到院以口罩掩蓋面部,視訊可以評估到表情和情緒則更精準;未來即使疫情得到控制,他們將繼續進行這些遠距的臨床工作。

對於最近需要到醫院看診和住院的病患和家屬,一定都深切感受到就醫的困難和壓力,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醫院的醫護人員壓力更大,社區感染傳開之後,到院篩檢的每一位病患都可能是感染者,而第一線醫療人員只要一有疏忽,就可能成為自己家人和同事的危險。然而,這些壓力或許一時可以因應,時間一長,病患的輕病加重,醫護人員心力交疲,所以推動線上診療刻不容緩。以推動遠距線上精神醫療為例,大大提高台灣常見身心疾患的就醫率(目前憂鬱焦慮症的就醫率不到20%),避免病情延誤,減少住院的需求。

心理韌性很重要

隨著案例量繼續攀升,新聞爆量,多數人不能查覺疫情消息的「心理毒性」。免疫力和人體身心靈健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疫情致病致死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可怕的是人性對於無知的恐懼和無助的癱瘓,所以我們要學會調適不良思緒,首先最重要的是「減少過多訊息、減輕心理負擔」。此外,長時期的減少外出,拉長社交距離,雖然防了病毒,卻悶出心病。很多研究發現,「固定運動休閒習慣、正常作息、充分睡眠、均衡營養、良好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都會改善免疫反應;生活受限時,不妨先放鬆緊繃的思緒,嘗試轉念,感謝日子不必再像之前忙碌,可修身養性、學習健康的生活習慣。積極而正向的思考不是天生的,需要「刻意練習」,不要整天用放大鏡去看負面事件,而要提醒自己常像是打開手電筒去照亮比較積極的訊息,把負面壓力的威脅轉為正面進步的挑戰,「我們戴口罩阻隔病毒,但不要讓口罩阻隔人與人的友善和信任」,等疫情過後,能具備更好的衛生素質與更健康的生活習慣。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教授、安南醫院副院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