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要再「下鄉」了

■ 黃稔惠

一九八○年代,日本民間為了消弭差別意識,發起了「廣播(放送)禁止用語」運動,先是以不使用傷害他人字眼為原則,用以尊重社會各階層的多元文化,進而擬收端正社會風氣、維護公序良俗之效,並請媒體率先倡導示範,終於引發民眾的積極回響與廣泛支持。

舉例言之,「鄉下」日文原稱「田舍(inaka)」,因隱含城鄉間的差別意識,所以除了文學創作或特殊場合之外,日本早已避開這個字眼,改用「地方(chihou)」。其他,諸如「殘障人士」、「盲人」、「聾者」、「啞者」等,除了醫學等特殊領域之外,媒體與民眾也都主動捨棄不用,代以「身體不自由者」、「眼睛不自由者」、「耳朵不自由者」、「口語不自由者」等。雖有冗長與生疏的不便,但長年下來,昔日解釋名詞的不便,今天的日本民眾反而認為理所當然。

在台灣,公僕的學歷之高,可謂世界稀有。就以現任的二十三位縣市長為例,竟有十位碩士、四位博士。又,就問鼎總統的參選人來說,無論學經歷更是一時之選。對於「國際觀」、「地球村」等「宏觀格局」不但能侃侃而談,即使是國外的忌諱用語也難不倒他們。相對的,他們對台灣在地的理解程度反而顯得粗糙,任由媒體使用「下鄉行程」、「下鄉實錄」等活動標題。殊不知「下鄉」一詞,其實也有差別意識,只是媒體不能自省,參選人不加思索,百姓毫無察覺而已。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我們也應從關心「差別用語」等社會的根本之處開始做起!(作者為日本民俗藝能文化研究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