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比奧林匹亞重要的

■ 小青

日前見報載,今年台灣高中生在國際物理與生物奧林匹亞的成績,不如以往亮眼。部分學者表示憂心,甚至認為應設立菁英高中,集中培訓資優學生。筆者憑藉參與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得牌的經驗,認為此等成績起伏,並不值得台灣科學教育界關注。

若要提升奧林匹亞競賽成績,只需在幾所重點高中,挑選具有一定性向的學生,平日施予特殊教學,而選拔出數名代表選手再加以長期集訓即可。事實上,台灣早已透過這種機制培養高中生參加國際競試,如要追求成績,將此一系統加強即可。可是,如此作法與加強台灣的科學教育有何關聯,筆者實在想不通。

高中生的奧林匹亞競賽,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意義不同。運動員的最高成就是競技,游泳選手的目的就是游得比別人快,所以奧運會就比賽誰游得快。科學訓練的最終目標是學術與研究,不是比賽在限定時間之內解題,所以奧林匹亞只是一個讓各國學生交流的平台,培養更寬闊的視野;至於解題奪牌,應該定位在趣味性質。

至於集中培訓資優學生,實在不必。台灣的升學制度,早已將學生高度篩選,集中培育。外界都知道建國中學,未必知道建中早有數理資優班,筆者親身經歷,深覺此類資優教育其實有利也有弊,若是刻意加強競賽準備,恐怕弊多於利。筆者愚見,在明星高中推行正常、多元教學,著重外語能力而非升學與競試,對於國家長期的人才培育更有幫助。

筆者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博士,反思台灣科學教育非常弱的一環,是專業寫作能力。

加州理工的學生,大部分在高中就會參照MLA Handbook寫出格式正確的報告,但學校仍將科技寫作列為大學部必修課。台灣學生嚴重缺乏專業寫作訓練,教授心知肚明;不會專業寫作,幾乎是科技界的半文盲,又遑論進行頂尖研究。

筆者深知在台灣任何大學要教授英文科技寫作,均需挹注大量經費與特殊師資,但是不投資這種基本教學資源,要如何將台灣任何一所大學推向世界一流?而台灣培育出的科技人才又如何在世界舞台競爭?至於奧林匹亞競試,實在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重要!

(作者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