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的台北,難得一年一度的清靜,首都有歷史也有現今的風景。台北城始於清治時期,現存一些城門及廟宇成為傳統意象。近代則以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前總督府現總統府、台北賓館、台大醫院舊舍、自來水博物館⋯,及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諸院、一些學校⋯;戰後國民黨中國政權留下的建築形影,有孫文紀念館、圓山飯店、兩廳院、外交部等,呈現特殊歷史形影。一○一大樓及一些商業、辦公大樓、住宅大廈,是經濟成長的建築意象,並未形成美麗的天際線,反映某種繁華,但缺乏整體都市計畫的形貌,大多是商業主義的業績。
既是商業主義的牟利,建築物只是商品,並非文化座標。好端端的建築物,若有特殊的潛在利益,也可以拆除重建。都市更新提供獎勵條件,原本為了老舊市區的改造,卻成了投資者嗜利的誘因。該更新未更新,不必更新搶更新。歷史記述淺短的台灣,台北的城市形跡也短。不斷斬斷這個城市建築物的歷史生命,無法蓄積時光印記的文化形影,終究只會是淺薄的城市。
台灣人喜歡去日本旅遊,熟悉東京。銀座四丁目有一座叫做「銀座和光」的百貨建築,建於一八八一年,樓高不到十層,在周邊的較高樓層商業建物之間,因歷史條件而突出,更因為鐘塔的存在,準點報時,與英國倫敦西敏寺的大鐘相互輝映,而成為地標。精工時計(SEIKO)創業超過二百四十年,企業的歷史形塑在這樣的建築意象,時間超越時間,歷史形塑歷史。這就是銀座,就是東京,就是日本的文化像,歐美國家更是。如果在台北,這樣的建築物早被急功近利的社會拆了。
建築物是凝結在時間與空間的藝術,是歷史的表述符號,是生活的形跡,是文明的形貌。人類的文化遺產常留置在建築物,都市更新的意義並非為了牟利而拆建無須拆建的建築物,而是從整體的都市計畫形塑更符合市民生活條件與福祉,呈現文化形貌,形成新空間與新風景的城市治理。台灣的首都台北並未走在「都市更新」的正確道路,只顯現勢利眼的摩登。清治的台北、日治的台北、國民黨中國的台北、台灣的台北,歷史如何積累?眼看樓起,眼看樓拆,為的只是Money?凌晨炮聲響,開春迎財神,想望的又是什麼樣的願景?(作者李敏勇,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