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盤點台灣蓄水空間

◎ 張炎銘

北部桃竹苗一萬九千公頃農地停灌休耕之際,南部因閃電颱風來襲,牡丹水庫調節性放水,雖然放水量只有每秒十立方公尺,但看著珍貴的水資源就這樣奔流入海,除感嘆可惜小小台灣,因水文條件不同而截然互異,也彰顯水利人員必須一手抗旱、一手防汛的無奈。

台灣雨量豐沛,但翻開水利署年報,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的抗旱作為。降雨不均,情況較輕微時,人工增雨、加強灌溉、調配等;情況嚴重時,抗旱井、停灌休耕等,今年甚至有緊急海淡水措施。為何會如此?除了雨量分布不均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台灣蓄水空間太小、太不足了。

限於地形因素,台灣水庫容量偏小。最大的曾文水庫,有效容量約五億零八百萬立方公尺;壩高最高的德基水庫,也只有約一億八千七百萬立方公尺,全國九十五座公告水庫總共不到二十億立方公尺容量,但去年卻供給超過七十億四千萬立方公尺水量給農業、生活、工業等消耗性用水,水庫的營運壓力可想而知。

上述是平均值,而把集集堰、石岡壩等「堰」納入計算(容量小、供水大,主要是抬高水位以利取水)也不盡公平。由於桃竹苗停灌,我分析去年該區一級水庫供水量與其有效容量比值(稱為水庫運用率),石門水庫運用率三.四、寶山水庫六.七八、寶二水庫二.四、永和山二.○、明德水庫二.五九、鯉魚潭二.七,也就是說,石門水庫供水區每年用掉三.四個水庫的水,即使石門水庫滿庫,也只敢保證未來三個半月用水無虞(平均值,枯水期用水多,更短),一旦後續水情不佳,就可能缺水。而台灣十八座一級水庫,去年也只有新山與翡翠水庫運用率小於一,所以增加蓄水空間是抗旱根本,若能如國外水庫,蓄滿一次可用數年,何懼乾旱?

只是現在新建水庫、人工湖等蓄水設施已不容易,則現有水庫清淤更顯重要。雖然目前清淤總量還無法與淤積量平衡,但運用率高的水庫還是要優先清淤,例如石門水庫今年清淤已超過二百六十萬立方公尺,乘以運用率,明年供水即可增加近九百萬噸。

取得水資源一定要付出代價。伏流水開發、推廣雨水貯留利用、滯洪池水加強管理運用、廢汙水再生利用、降低自來水及灌渠漏水率等都是抗旱手段,都值得推行,但也都必須付出不同代價。像高屏大湖這種類似澄清湖的平地水庫,主要代價是土地資源。呼籲國人,不應排斥水庫、人工湖,因為抗旱要多管齊下。

(作者曾任水利署組長,著有《閱讀水庫行腳臺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