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驚愕雲林 台大休士頓阿波羅計畫之首部曲

◎ 劉宏輝

離開台北台大醫院,真正踏上大雲林,在眾多農民孕育豐富農產的土地上,我首次發現這些農民雖然很會照顧土地,卻不會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發現醫療意識和現實認知差距極大的事實。

雖然知道台北市的人口老化,可是老先生、老太太在台大醫院看病時,絕大多數還能夠走進診間。然而在雲林看診的初步印象,就是進來的病患多數得藉助輪椅,或是甚至需要推著病床、戴著氧氣供應設備才能到門診的衰老病人。在外型上,說他們老,實際歲數卻比台北看診常見的老先生、老太太少了十多歲。這樣的衰老速度,著實讓我吃驚,也想探究原因。

剛到雲林看診的時候,診間的護理師有一天突然對我說:「不好意思,請您看病的時間要快一點喔。」我心裡覺得怪怪的,我看病講究品質,需依病情難易程度,才能決定看病速度的快慢,需要您來提醒?我帶著笑容靜下心來問:「為什麼要快一點呢?」護理師一本正經的回答:「雲林地區交通非常不方便,沿海地區到醫院的公車系統服務,只有早上來的一班和下午回去的一班,萬一他趕不上回去的那一班公車,他只好留在醫院的候診椅上睡一個晚上,再搭第二天的公車回家。」我聽了不禁怔然,雲林求醫之路居然是如此之迢迢。

您知道嗎?雲林老人比例高居全台第二,雲林縣居民平均要移動十六公里,才能找到一個公車站牌,而雙北市和台中市不到三百公尺就可搭車。有位護理師告訴過我:「我曾去診間找醫師時,有個包著頭巾的農婦問,可否讓她先看……因為再二十分鐘車就來,若錯過,她就要等到下午三點了!」

由此可知,雲林的老先生和老太太不是生大病的時候,絕對不會輕易來看醫師;來看醫師的時候,自是非常嚴重的狀態了。醫師和病家面對延誤就醫,只能處理疾病末期的病人,心中除了不捨之外,更是覺得扼腕。

我開始反向思考醫療服務的其他可能,如果患者來到醫院是如此困難重重,為何不讓醫療資源藉著遠距科技的進步,到達患者的所在地。以前礙於網路線路普及化及資訊傳遞速度的影響,但5G世代的來臨也宣告著老人照護新世代的開啟。醫療資源藉著遠距科技的進步到達患者的所在地,這個想法即是全國首創的「台大休士頓阿波羅計畫」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