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成立古蹟銀行 讓文資保存更有效率

◎ 黃如輝

貴報前天頭版「李臨秋故居遭法拍 兒籌三四二八萬買回」新聞,看到這則新聞,該高興台灣重要作詞家李臨秋故居總算保住,但細究新聞內容證明公部門的「歷史建築」是一刀兩面,因為有了「歷史建築」,先說明其歷史價值後,而李臨秋故居所有權人高達十九人,代表產權複雜、家族內部意見需要時間整合,加上現實土地增值考量下,若歷史建築一旦可能成為「古蹟」,受限文資法,所有權人更難自由運用,與其受限文資法不如「求去」,使得「歷史建築」被連夜拆除或遭祝融之災,成為近年文資保存一再發生的案例。

報導中「李修鑑東奔西走,湊得三四二八萬元」取得產權,歷史建築或古蹟不是每個產權都能如李修鑑先生購回,更何況確定產權也是李先生償還債務的開始,這對於「歷史建築」且有心保存文化資產者是何其沉重的負擔!

筆者建議文資單位成立「古蹟銀行」,除對大眾募集資金成立,對有心於文資保存者提供更好的「借貸與還款」條件外,也讓保存能更有尊嚴且免於四處籌款的窘境。再者,古蹟銀行開放對口單一窗口,提供平台讓歷史建築保存者或共同持有者有協商的平台,並且提供相關文資法條與稅務上的參考,這樣的對話官方具有公信力,可以保障彼此的權利與義務,而文資單位可以透過協商平台參與溝通,讓文資保存達到共贏互利。

(作者務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