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呼籲民進黨政府莫「扶農傷工」

◎ 黃光藝

為了改善農地工廠的情況,立法院去年通過「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以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為基準,在此之前農地既存的低污染未登記工廠,可在十年之內取得「特定工廠登記」後,繼續營運。這原是兼顧環境保護與業者生存的兩全作法,但農委會在全台所劃出二十三.四萬公頃「農產業群聚地區」,要將區內低污染未登記工廠悉數移除,此舉除與工輔法牴觸,且扶持農業成果尚未顯現,就先因關閉工廠導致區域內勞動人口立即失業,這般「扶農傷工」,勢必落入雙輸局面。

農業是立國的根本,再創台灣農業的榮景,也是國人共同期望。但農業並非產業的全部,發展農業也不是先用「圈地」方式,再冠以「乾淨農地」為由,強要區內低污染未登記工廠悉數關閉。由於農委會的「農產業群聚地區」並無相關法律劃設依據,未來如何推動,仍是紙上談兵,但被劃定在區域內的只能從事農業活動,土地使用價值被窄化,就公平性與發展性,已讓人高度質疑。

工輔法修正案原就是針對農地既存的低污染未登記工廠,一項兼顧環保與發展經濟的兩全作法,業者除均同意高污染的工廠並無任何理由繼續營運,既存的低污染未登記工廠例如寢具、家具、製鞋業等,也撐起附近的就業需求。如以一家工廠平均二十至三十的就業人數計算,目前被劃定在二十三.四萬公頃「農產業群聚地區」的低污染未登記工廠,估計就達兩千多家,一旦悉數關閉,立即衝擊的是至少五萬人的家庭,失業也將擴及成為當地社會的嚴重問題。

農委會與部分環團扛著「乾淨農地」的道德口號,將先扼殺許多家庭賴以為生的就業環境。試問,既是「農產業群聚」,從產業鏈的邏輯,也會有農產品再加工的實際需求,而這些在地的加工作業,難道就不是屬於低污染的工廠?這般雙重標準,也令人難以信服。

面對農委會的本位主義,經濟部現與業者等進行最後協調,最快本週就會定案。目前雖已同意完成臨時登記的低污染工廠,可以繼續營運,不過,已登記的畢竟少數,何況,問題核心不在登記與否,而是既然屬於低污染,也符合工輔法規定的時間點,就該全數納管輔導朝向合法的農地工廠方向。

基於地方就業及符合工輔法規範等理由,應將在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前的低污染工廠都輔導登記納管後合法營運,這也是農業與工業雙贏的最佳政策方向,並確保百姓生計。

(作者為台灣寢具產業團結聯盟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