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下課、午休 更是輔導學生的好時間

◎ 林彥佑

教育部日前修訂管教辦法,引起許多教師反彈,對此,筆者想提出個人的觀點。

首先,在師生相處的情境中,應秉持著「學生在,老師就要在」的理念,否則一旦出事,責任的歸屬難以釐清;在這樣的立場下,教師難以看著學生在下課出錯而袖手旁觀。

其實,以筆者的教學經驗而論,下課、午休時間,才是處理學生管教與輔導的最好時間—儘管下課和午休是大多數老師才能好好休息的時候。在上課的時候,往往礙於課程進度壓力,無法全然為學生理性或有條理地解決問題,也因此,短短的十分鐘或長時間的午休,是我可以稍做處理又或對學生循循善誘、曉以大義的時候。筆者甚至覺得,教育部應該表揚、稱讚這些願意利用自我休息時間處理學生事務的老師,怎能以一紙公文,去限縮教師的大愛呢?

吾人都知道,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我會顧慮到孩子的感受,例如某某同學因為家庭因素,導致孩子產生這樣的表現;又或某某孩子的兩性感情問題的處理;又或是孩子學習稍緩不願在全班面前丟臉;或是做出一些見不得人的事…,筆者一定得利用下課時間晤談輔導,同理孩子的情況,設身處地為其著想,以免傷了孩子的自尊。

我們都知道,國小的孩子,自律的能力仍不足(雖然新課綱積極強調「自主行動」,但並非短時間內可以看出成效的),是需要透過師長逐步引導;而社會瞬息萬變,時代日新月異,孩子所接觸到的訊息與誘惑更是如排山倒海般襲來,在既定的課表課程中,一定難以滿足孩子所需學習的能力,勢必得利用更多課表看不見的時間,去引領孩子向上向善。

教師的工作不該只是知識的傳遞,還有「人師」的精神,也是大家認為教師無法被取代的價值所在。課堂上,「經師」專注談課程,唯有下課,才能發揮「人師」的功能。

筆者認為,教育部宜放大格局,而非在芝麻小事上限縮師生的互動與對話。教育部該做的,應該是擘畫出更多有願景的教育方向,思考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競爭力、全球競合力才是,千萬不要把教育主管機關的格局做小了。

(作者為國小教師,高雄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