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社區營造與社會處方箋

◎ 白惠文

「社會處方箋」彷彿有種魔力是醫師可以延伸,就連英國公衛都要去論述社區共生的操作模式。在地的醫師平常就要累積認識社區的轉介資源,才能夠做社會處方箋的非正式轉介。這就是社會處方箋的基本精神。透過社會處方箋的實踐,許多研究指出不僅能改善使用者的健康和福祉,更能減低醫療成本與負擔。

和其他從事高齡醫學專業的醫師一樣,筆者常遇到申請居家醫療的個案,很多是這種情形:藥物不複雜,病況不難預測,醫療問題易解,但是往往都有憂鬱、不活動、失智、孤寂…其他問題,才是照護的重點。一天到晚喊「全人照護」的高層人士,除非深入認識與實踐社會處方箋,否則會流於口號。

習慣在醫院看病人的醫師使用「周全性老年評估」,是單一名高齡者能否被有品質地照顧的評估工具,而社會處方箋則是一個小鎮宅醫為照顧病患在社區之中具體的實踐之一。也等於是醫師的專業主義擴張,從個人的臨床探究與醫病關係之中,走出社區與人關係的再脈絡化。

如果要從醫師端來啟動並不難,社區也要組織起來,從事公衛的專業就要去尋找能夠帶領接到社會處方箋的人,一定能有幫忙導航的connectors及有當地專業或地點資源可以提供的builders。有點像了解且能散播在宅醫療與共生社區想法的文青,社區要有這些雞婆的connectors與builders才能夠實施社會處方箋,GPs如果不了解社會處方箋的程序(也就是深入了解社區),不可能達成社會處方箋治療的效果。

社會處方箋其實就是讓公衛回歸到社區營造的觀點,強化holistic way的社區型態照顧,以強化原本身心健康預防的具體實踐,以真正減少急性醫療的使用。對於長期從事社區照顧服務教育的其他專業,整合社區工作,社會處方箋才受重視,才有意義。並且藉由社會處方箋來推動GP參與社區,促成醫療融入社區,而社區必須主動做好準備,不是怠惰地等待別人服務;藉由有效的轉介來活化社區,更是社會企業應用社會處方箋同步作為未來發展的利基。

(作者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嘉義縣新港小鎮宅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