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超越「經濟」的戰略與歷史思考

◎ 田台仁

日前,貴報記者鄒景雯在〈蔡總統的任務〉文中提及,「蔡總統在一個私下的場合被問到:李登輝前總統的『歷史定位』如果是台灣民主的開創,蔡總統會希望在四年後任期終了之時,能夠為台灣留下什麼?」經濟,兩字是蔡總統立即給的答案。

李總統的貢獻是在蔣家威權統治結構下,將台灣政治轉型為民主。「民主」不是李總統自封,卻是李總統的身影。細究下去,以凍省、國大虛級化、總統普選為必須執行的戰術,達成改革憲政體制為戰略,不僅有目標,還有方法,所以「民主」才能是李總統的歷史地位。

從「威權」到「民主」的過程轉換看,李登輝的「民主」具有價值性與方向性意涵,這是歷史地位的必要條件。相對於此,蔡總統給的答案,內容可以非常奧秘,尚待實務補充。因為「經濟」本身不是成績,僅是一項永遠存在的科目,且不斷興衰循環。畢竟對庶民而言,「經濟」與「發大財」都同屬廣泛概念的名詞。當景氣好,工商業高度發展,就是「發大財」的「經濟」表現,是執政者亮相於選舉的「成績單」,但卻不具備「歷史地位」的高度。

單論經濟表現,要有許多具體化條件加以固化。蔡總統必須具體闡明,例如:如何讓生醫科技發展到何種境界;如何讓防衛工業與民間產業結合;如何讓數位自動控制行業造就台灣產業提升;或更具體提到如何讓台灣勞工每週工時不超過35小時,人均收入達成何種標準等。

放大視野看:全世界已進入後全球化時代,國際交往不再以傳統經貿為主,世界工廠逐漸化整為零,國際資本不再投資於廉價勞動生產,製造業回流,產業群聚區域化,新能源的研發,無人操控系統等,台灣經濟的表現如何面對這些全球結構性的改變,能扮演何種角色,產業轉型的方向性,這些就是「經濟」的戰略思考。其實,蔡總統有在做「經濟再轉型」,只是戰略與戰術圖像尚未被清楚勾畫出來。

歷史地位,是歷史學家給的評價。蔡總統要設想百年後回看當下台灣,其「歷史地位」才會逐漸清晰。除了經濟表現好之外,應該還有更深層的意義,讓台灣能提升國際地位,深耕鄉土認同的公民意識,徹底洗淨醬缸文化的殘餘等,這些才是奠定百年基業的戰略思考。

(作者是經濟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