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疫情再燃前 如何確保防疫優勢

◎ 金傳春、何宗憲、陳世英、賴昭智、張科

貴報8月15日新聞「入境須比照菲國模式篩檢,9月決定哪幾國」,是我國新冠病毒的邊境防疫策略大調整,顯示指揮中心的掌舵者能察納善意建言。

新冠與季節性人流感的傳播率、致病機轉、疫苗有無及隔離防護要求迥異,但卻有重疊的臨床病癥,必須仰賴檢測區辨,助臨床醫師與防疫人員進行後續要務。

實驗室的鑑別診斷(laboratory differential diagnosis),在新興傳染病流行之初發現病原與其後的疫情走向,均扮演要角。世衛組織(WHO)為此在全球六大洲設置流感與登革熱的參考實驗室(reference laboratories)。我國也因醫檢師與微生物人才的努力,得以在第一波的邊境檢疫、隔離、接觸史追蹤與疫情調查,開出亮麗成績。然而2015年台灣南部登革熱大流行時,購買國外檢驗試劑價飆的痛苦經驗,明示實有必要扶植本國的檢驗試劑品牌與量能,以前瞻眼光為往後突發疫情作萬全準備。

當不同國家陸續測出來自台灣的新冠病毒確診陽性病例,引發本土社區低傳播之慮,加上菲律賓入境者之陽性率過高,是否該重新檢視當今的「隔離檢疫14天甚於檢測」防疫策略,即需深入探究來自高、中、低風險國入境者之不同防疫策略,高風險國入境何日(如第5、7、10或14日)最適採檢或需多次檢測至該病毒核酸陰性?若同時測此病毒核酸、抗原與抗體,可評比新冠病毒陽性率及其傳播率;而低風險國需考慮群集多少人檢體同管檢測(pooling test)可增效率?如此能助本國研發檢測試劑的企業汰弱留強,以扶植確保我國未來具防疫檢測科研潛能,並建立台灣的基礎科學數據,包括不同年齡[〈20、20-39、40-59、60-74、75+(歲)]、性別、風險級的無症狀感染者、發病前空窗期者及有無其他慢性共病的病人,從而明瞭於何情形下,哪兩種檢測試劑可搭配互補得其感染全貌,更重要的是讓台灣疾管署認可的檢測試劑得以發展茁壯,增我國科學防疫的機動性與及時因應湧現病人的量能,又可打國際盃。何樂而不為?

幾項待探研的問題是:(一)多項風險指標閾值的界定,訂定超過哪些安全值,風險會增;(二)受測者於何風險下,以哪幾種檢測搭配初篩與其後陽性結果之作法流程;及(三)眾所耽憂的發病前與無症狀感染者對病毒傳播的影響,又如何發現漏網之魚。以這些數據再擬定最妥當的本國防疫策略,不但能贏得國內相關人員的熱心鼎力支持,又累積實戰經驗,更有信心面對往後新興傳染病多重挑戰,也開拓貢獻全球衛生的榮景。

防疫必須在人才、實戰力上紮實地集思廣益,深謀遠慮勇往挺進。17年前憂患下鞏固防疫系統化的耕耘,是初步成功防疫的關鍵,但人才的培養與新穎科技的研發,才能永保抗疫的勝利。

(作者分別為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成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醫師、台大醫院急診科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感管室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