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後疫情時代 雙邊FTA更重要

◎ 陳鴻達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前,多邊WTO體系的發展已遭遇瓶頸。疫情發生後各國更重新反省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全球化,越來越多人預測,取而代之的將是形成友好圈(bubble)加強雙邊的經貿等關係。也就是說雙邊FTA的關係將益形重要,台灣更應把握台美關係正處於近來最佳時刻,早日完成台美FTA簽訂,為台灣經貿與國際地位開拓新的局面。

疫情肆虐這些日子來,供應鏈斷鏈,供貨受制於人,使得不管是民間企業或是各國政府在選擇經營生產基地與規劃供應鏈時,不再以成本為唯一考量,同時更重視安全與自主可控作為產業鏈布局依據。為了應對公共衛生與地緣政治等突發事件對供應鏈安全的影響,原先分包給不同國家和企業的生產工序和環節將會簡化,儘可能回到跨國公司內部進行生產。縮短供應鏈除了降低風險,也提高企業自主控制的要求。

也就是說,過去企業逐低成本而居的全球化將開始改變,未來企業規劃供應鏈與生產基地將邁入「友好雙邊」的時代。當單一國家無法完成全部流程,它必須選擇合作夥伴,條件將是與自己有相似價值觀或產經條件為優先考量。此外各國未來在新科技產業鏈主導權的競爭更加白熱化,對於新科技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與產業規格標準,更是關注核心。這也是為何美國一再出手限制中國獲得關鍵技術與產品、緊縮人員交流的主因。

儘管台美關係處於近來最佳狀態,但國際貿易還是無法脫離「施與受(Give and Take)」原則。政府要做的是爭取國家整體的最大利益,並公平彌補受損產業。當年反對完全開放美豬美牛的原因是,政府未針對美豬美牛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以及具體對受損產業的補償規劃,因此形成目前牛豬分離的妥協狀況。

現在國際局勢有了新的變化,政府對食安風險都有評估,對受損產業也有妥適規劃後,這些影響我們判斷的條件都改變了,我們自當需要重新評估,怎麼做是對台灣最有利的選擇。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院務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