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期待高雄設立藝術銀行

◎ 黃福鎮

長期以來,有許多藝術家畫(寫)得出來,卻無法活得下去,是否設立藝術銀行來改善藝文環境,受到藝界和大眾的關注,近日也成為市長補選中的議題。

高雄是重工業城市,想要「轉骨」做高產值、低汙染的「陽光經濟」,就一定要提升「設計力」。藝術是所有設計的基礎,市府要提升「設計力」,就要建立藝術文化產業鏈,設立藝術銀行是可以考慮的做法。

「藝術銀行」成立「信用保證基金」貸款給藝術家,藝術家則以藝術品作為擔保品、公開透明,沒有走後們或特權的問題。當藝術家沒有辦法償還貸款,銀行就進行藝術品拍賣做抵押,再讓資金回流進基金。這套金流的永續循環運作模式,需要鑑價機制的配套,因此也可以藉此建立鑑價的配套市場,培育人才。

至於建立「社區藝廊」,可由政府投資、藝術家、社區和市民等入股與經營管理,藝術品平時就可以在藝廊展售,並定期舉辦拍賣會,流標的藝術品則由信保基金承購收藏,再出租、出售或拍賣。同時,社區民眾和學生都能親近藝術品,提升鑑賞和設計力。

在藝術銀行內藝術作品有透明的定價,讓藝術家「畫得出來、賣得出去」,不必再為五斗米折腰,確保他們有更好的創作環境可以專心盡情創作,提升設計力。不過,國美館曾參與執行藝術銀行一段時間後,發現徵件辦法有流於消極而籠統,而且不能及時檢討等問題,這是未來該注意的。

(作者為大學兼任講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