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李筱峰專欄> 連台灣名稱怎麼來都不知道/─打開馬英九的包裝紙(之二)

台灣名稱來源,有不同說法,一說是從「東番」轉音而來;一說從「埋冤」轉音而來(閩南移民因水土不服病死台灣,稱此地為埋冤魂之地)。以上說法都是「想當然耳」之說。其實台灣一詞是源自平埔族西拉雅人的發音。

台灣的舊稱之中,有「大員」、「大圓」、「台員」、「大灣」、「台窩灣」等名稱,這些名稱的閩南語讀音,都與「台灣」同音或近似,係同一來源─是過去平埔族(西拉雅族)對今天台南安平一帶的稱謂(另有一說,其發音原意是「外來者」、「異形」之意,平埔族人對於在當地登陸的外地人以此稱呼)。前述那些同音異字的名詞,都是同一個平埔族發音的漢字音譯,「台灣」也是其一。荷蘭人來到遠東後,也同樣以平埔族這個名詞音譯出Tayovan、Tayan、Tayoun、Tyovan、Tavan、Taiwan等不同的拼法。十六、十七世紀,外地來台船隻,有許多是在今天安平一帶登陸,久而久之就以登陸地點來泛稱台灣全島。

所以,台灣的名稱原來是源自我們「南島民族」的「平埔族」之中的「西拉雅族」的發音。這是台灣史的常識。我特地將以上的「南島民族」、「平埔族」、「西拉雅族」用引號標示,是要強調他們不是閩南人,他們的語言也不是閩南語,而是屬於印度尼西亞語系。

然而,馬英九最近推出的所謂「本土論述」的《原鄉精神》一書,卻找了一位連台灣名稱來源都不知的楊渡先生來寫序。請看楊渡先生這段話:「即使是『台灣』這個名詞,也不是『原生』的,它是依據閩南發音如『大員』等演變而來。至於它的命名,可能起源於台灣原住民的哪一個民族的語言,例如排灣族,或是泰雅族,因它的語音較接近,則已經無法可考了…。」楊渡還說:「如果連『台灣』都是由閩南的漢族來命名,請問:什麼是『台灣本土』?」這段語無倫次的話,自相矛盾,一會兒說不是「原生」的,是由閩南的漢族來命名;一會兒卻說「起源於台灣原住民的哪一個民族的語言」,簡直不知所云。

「台灣」確實是從「大員」演變而來。今天台南的安平在十七世紀中葉叫做大員。當時的大員市鎮,是一個熱鬧的商區,又稱熱蘭遮市鎮,在熱蘭遮城堡(今安平古堡)東側。但是不管地理位置再如何乾坤挪移,大員也不可能和位在屏東的排灣族有直接關係,更不可能和遠在台灣中北部的泰雅族扯上邊。也只有像楊渡先生這樣的想像力才能聯想出來。

根據楊渡先生的邏輯,原住民語言經閩南語音譯之後,就變成由閩南的漢族來命名,那麼美國Washington 中文音譯為「華盛頓」之後,難道我們會憑著「華盛頓」三個字是漢字而說華盛頓的名字來自中國嗎?

楊先生對台灣名稱無知也就罷了,他還以他的無知來扣人帽子,請看他這段話:「如果連『台灣』都是來自中國漢族所命名,請問民進黨要不要連『台灣』這個名詞都揚棄,更徹底的『去中國化』呢?」簡直胡鬧瞎纏。我的所有獨派朋友沒有人會認為凡來自中國的就要排斥。我這篇文章使用的文字全來自中國,就如同美國獨立之後,照樣使用英文。把台灣獨立建國的主張污衊為「凡來自中國的就要排斥」,並稱之為「去中國化」,一向是「統」派藍營的卑劣手段。下週我將再以楊渡先生的序文為例,加以回應。

收筆之前,再點出楊渡序文中的一個大錯誤,楊說:「十六世紀末葉,荷蘭被明朝海軍擊敗,退出澎湖。」錯了,荷蘭退出澎湖是在一六二四年頃,那不是十六世紀,是十七世紀二○年代了。奉勸楊先生,讀歷史要隨時注意時空概念。

(作者為大學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www.jimlee.org.tw)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