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振興國旅的關鍵時刻

武漢肺炎幾乎凍結了所有經濟活動,讓許多疫情嚴重的國家面臨是要「病死」或「餓死」的掙扎。幸運的是,疫情防控良好的台灣,不必在兩難之間作痛苦的抉擇,不僅沒有封城、停止商業活動、停課、停工;六月七日解封後,一股強大的「報復性消費」力道浮現,民眾生活逐漸恢復常態,甚至有一種要彌補日前被悶太久的強烈心理,使得經濟似乎出現蓬勃的生機。而當前國旅出現熱潮,是否可以彌補國外觀光客無法入境的損失,鼓勵國人多多從事國內旅遊,提振台灣的觀光產業,尤其令人關切。

武漢肺炎造成各國採取鎖國及嚴格邊境管制,對於國際觀光旅遊業造成極大的衝擊,而國內旅遊是否可以取代國外旅遊,支撐起觀光業的復甦,乃備受期待。對台灣而言,這是嚴苛的考驗,因為我國國旅產值年年萎縮,而且大量依賴國外觀光客,尤其是中國而非歐美日觀光客,因此出現重量不重質的傾向,對於國內旅遊大環境造成惡性循環的負面效應。多項數據顯示台灣觀光業的畸形現象︰其一,二○一八年台灣出國人次高達一六六四萬,總支出八○七七億元。反觀國旅總產值僅有三七六九億元。入境旅客雖然超過一千一百萬人次,但仍不及出國人次,觀光外匯收入只是國人出國消費總支出的一半;其二,國人每年在國外旅遊的支出平均約四萬八千元,但在國內觀光卻只有二千二百元,可謂天差地別。

可見,台灣的觀光業一向偏重出國觀光甚於在國內旅遊,尤有甚者,外國觀光客不但以中客為最大宗,其大部分利潤遭到中資以一條龍方式加以壟斷,國內業者幾乎分享不到,加上國人普遍不愛在國內旅遊,乃使國旅呈現疲弱下滑趨勢。不可否認,國內旅遊不振,存在諸多因素,包括︰一,住宿、餐飲、交通價格普遍偏高卻品質不佳,形塑出民眾在國內旅遊不如出國觀光的刻板印象。二,國旅的規劃往往缺乏人文、文化內涵,以及族群傳統與生活方式,各地雖有各自的老街、夜市,實際上像是一個模子做出來的,難以區隔。易言之,台灣觀光欠缺探索地理、文化與族群特色的深度旅遊。如此缺乏深度與特色的觀光模式,自然難以吸引國內外觀光客的青睞。三,政府不重視觀光產業,交通部長林佳龍坦承,「資源整合能力不足、投資不足、行銷也不足」,使得政府無法大幅改善國內觀光設施與基礎建設,也沒有資源強力推銷台灣的觀光,造成國內觀光品質無法提升,致使國內外觀光客卻步。

惡劣的旅遊環境加上疫情降臨,本是台灣觀光業的嚴峻考驗。但是,危機中竟然出現最大的轉機。台灣觀光的總產值約一兆二千億元,即出國八千億元加上國內四千億元,如今由於國外疫情仍然嚴峻,出國觀光短期內解禁無望,相反地,國內疫情卻得到有效控管,因此被「困住」的出國人潮若能轉化為國內旅遊,使出國觀光的八千億元支出留在台灣,則一兆二千億元將成國旅再興的超級商機。加上,政府的振興經濟方案中,重振國旅列為施政重點,交通部預計從七月一日起推動「安心旅遊」,將投入三十九億元,預計帶動六百三十八萬人次出遊,直接、間接帶動觀光效益約二百三十五億元。政府的振興計畫與民間的消費動能,可望為陷入寒冬的國內旅遊添加柴火,帶動一波國旅的熱潮。

國旅近年可說每況愈下,各項錯誤政策與資源錯置,尤其是偏重中客與削價競爭等,造成業界形容的台灣觀光的「大災難」;如今卻在疫情中因禍得福,得到了轉型與發展的契機。不過,吾人仍須直言,政府的振興經濟步調似乎慢了半拍,三倍券在七月中才上路,顯得遠水救不了近火;而安心旅遊固然提前在七月一日實施,但民間消費火苗已經點燃,這個振興國旅的計畫似乎只在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效果恐怕大打折扣。小英政府尤應注意者,此刻固為振興國旅的良機,但回春藥方並非只是挹注資金,更重要的是對國旅的政策支持,軟硬體設施的改善,旅遊景點的深度開發與耕耘,以及台灣人文內涵的凸顯,才是國旅轉骨的關鍵。只有進行扎實的改造工程,國旅才能在疫情的危機中得到翻轉的契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