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社會韓流退潮了,國民黨呢?

台灣疫情大解封前夕,台灣政治發展也寫下里程碑;一位上任一年半的直轄市長,被選民以超過其當選票數的近九十四萬張同意票罷免。「六月六日斷腸時」一語成讖,但是韓國瑜並未因此自我檢討,反而展現其一貫的從政風格,指控民進黨政府的「罷免國家隊」對其全力抹黑、扭曲、造謠;而沒有出來投票的一百三十萬市民竟然被貼上支持韓的標籤。由此看來,韓國瑜顯然沒有認輸,罷免案之後,台灣政壇仍然餘波盪漾。

韓國瑜被罷免後最值得觀察的課題,乃是韓流是否退潮,以及國民黨是否調整與韓國瑜的關係?這些問題的癥結在於,韓國瑜雖不致是外界嘲諷的「草包」,但屢爆粗口、亂開支票,才德皆不配位,禁不起檢驗,暴起暴落乃是必然結果,因此無論其未來有何盤算,實際上很難形成氣候,對其他黨派衝擊不大;反而是對國民黨的走向,韓國瑜及其韓流可能產生極大的干擾甚或主導的作用。易言之,韓國瑜再在台灣社會掀起波瀾的主客觀條件幾乎不存在,但是在國民黨內炒作「茶壺裡的風暴」卻綽綽有餘。

其實,這次多數高雄選民的覺醒,將一位曾親手捧上神壇的政治人物,再打入凡塵,可以視為一種「政治除魅」,讓那些靠著說大話卻能力嚴重不足,尤其立場親中背離台灣主流民意的政客,或許可以欺騙、迷惑選民於一時,但終必被選民趕出政壇。但是,這種「政治除魅」效應是否僅及於台灣社會,國民黨卻仍深陷於韓流的泥淖?最重要的跡象在於,以江啟臣為首的國民黨高層對於罷免案通過的回應,仍然是形式上的敷衍居多,真心的檢討與道歉則少。更重要的是,國民黨顯然無法切割、擺脫韓國瑜及韓流所帶來的政治龍捲風,尤其不敢檢討為何在二○一八年國民黨大勝,復興根基才剛站穩腳步之際,就打翻穩贏的總統選局,配合方才就任高雄市長卻野心勃勃的韓國瑜,徵召其參選總統。反而,對黨內之批評與提出諫言者,施加開除黨籍的重罰。護韓至此,甚至不惜打壓黨內同志,注定了總統大選之必敗。但是國民黨領導階層即使面臨韓國瑜被罷免的重大衝擊,仍然不肯正視護韓的後遺症,選擇與台灣的主流民意站在對立面,國民黨的未來令人堪憂。

換言之,罷免案的後續效應只會發生在國民黨身上,因為這個政黨在大原則、大方向上始終猶豫不定,找不到方向。明明由當前的歷史趨勢看來,政黨欲在台灣生根發展,必須堅定站在本土立場,堅定維護主權,但是國民黨在台灣的發展過程中只出現過李登輝主政時期的本土化與民主化,李登輝之後的國民黨領導人,無論何種世代,對於台灣主體性的維護,都顯得保守。尤有甚者,事事要看中共臉色,根本無法被主流民意所接受。而韓流的出現,則是近年國民黨內部保守力量發展的極致。國民黨自韓國瑜崛起後,一直被其牽著鼻子走,以致去年以來整個國際形勢的發展,美中貿易戰,特別是習近平提出否定各表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以及香港的反送中抗爭,國民黨都默不吭聲,不敢對中共違反人類普世價值,與對台灣的恐嚇威脅,稍有強硬的回應,以致被小英「撿到槍」,造成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的慘狀。

二○一八年,韓國瑜是「一人救全黨」,可謂是國民黨最重要的資產;二○二○年,國民黨「全黨救一人」,韓國瑜先敗於總統選舉,再遭高雄市民罷免,成了國民黨最大的包袱。韓國瑜這兩年的「起高樓、樓塌了」,看似一種歷史的偶然,其實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它反映的是,台灣民意主流與逆流衝撞的結果,而台灣的主流民意就是拒絕中國的併吞,親中立場則為潛伏底層的逆流。這兩者的翻騰,即使逆流可能喧鬧一時,但主流必然是歷史的長期趨勢,任何政黨、政治人物一旦違逆如此的歷史潮流,必然遭到主流民意的唾棄。由此看來,國民黨若不能與韓國瑜及韓流徹底切割,恐怕只能淪為泡沫化、邊緣化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