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解「解嚴」的神話與盲點

向陽

「解」與「禁」是一組相反字,前者連結的詞,如解除、解放、解脫、解救、解開、解散等等,意謂的是對於舊有限制、禁制、厄運、困境、牢結和禁錮的解除,使人從不自由的限制中獲得自由;後者連結的詞,如禁戒、禁令、禁止、禁錮、禁忌、禁絕、禁治、禁壓等等,都以對人的身體、思想、言論與行為的限制和壓抑,控制個體的自由,從而彰顯宰制者的權力。「解」的深層意涵意謂主體的自由與解放,「禁」的深層意涵則意謂客體的囚禁與掌控。

是在這樣的理解下,「解」與「禁」所連結的「解禁」一詞,才值得我們重視。解禁,不只是禁錮的解除,還是自由的恢復;不只是被剝奪者權力的恢復,還是行使自主權的開始;不只是免於被剝奪、被宰制、被壓迫,還是對於自由的積極捍衛。用殷海光寫於一九六五年的話說,「有而且只有跟著這條大道走下去,人才能算是人,而不致變成蜜蜂、螞蟻、牛群、馬群、工奴、農奴、政奴,或一件大機器裡的小零件」。只有真正自由,才不會重做奴隸。

日前行政院宣布將訂今年七月十五日為「解嚴紀念日」,使全民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應該也是在此一邏輯思考下做的決定。的確,「解嚴」二十年後的今天,台灣大體上已具備民主自由體制。總統可以任人批評、反對甚至污辱;凱達格蘭大道各色政治旗幟輪番飄飛;影視、報章、雜誌、書籍、網路,所有表達言論的形式與內容,都已不再被箝制;曾經管控思想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已經解散、曾經壓制人民基本權利的惡法多已解除……。這些具體事例,標誌了台灣從法西斯政權宰制走向民主自由國家的坎坷道路;也標誌了台灣人民從集權禁錮中走出,重獲生而為人的基本自由的血淚旅程。然而,深層地看,真是這樣嗎?

爭取自由的歷史 易被遺忘

在一個不再被禁錮的社會中,爭取自由的歷史最容易被遺忘,因為它的過程滿佈著血淚,且還交織各種記憶與悲傷、未解的仇恨和難堪,以及久遭奴役之後的無所適從和茫然。美國南北戰爭打倒奴隸制度、解放農奴,建立了民主自由國家,這與英國、法國打倒專制皇權都在人類爭取自由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然而林肯卻遭南方奴隸制度擁護者的刺殺。保守勢力和受到保守意識形態長期洗腦的支持者,對於自由仍充滿焦慮,這是林肯的死因,被解放的奴隸寧可重回奴隸制度的禁錮中,懷念禁錮年代的安定和寧靜。這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幕,也是「解嚴」至今台灣社會仍然存在的深層危機之一。

這也就是為什麼儘管「解嚴」二十年,二二八事件元凶的法律與歷史責任、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統治者的法律與政治責任都仍未被追究的主因。自由與民主體制的建立依靠法治主義和歷史責任的釐清,今天的台灣卻仍看不到此一轉型正義。兩蔣威權年代的政治、法律與歷史責任既不受追究,戒嚴年代冤殺/抓、錯殺/抓與亂殺/抓、仇殺/抓的邪靈依然存在,解禁、解嚴的終極意義(法治正義與歷史正義)就毫無彰顯的可能。以中正紀念堂改名台灣民主紀念館風波、兩蔣移葬延遲至今為例,「禁」仍深植於這個社會的心靈深處,「嚴」仍重錮著台灣民主自由的前路,並未真正解除、解脫。「解嚴」之後,民選總統李登輝遭到潑灑紅漆,陳水扁、呂秀蓮正副總統遭到兩顆子彈威脅,都說明了此一政治意識牢結的深不可拔,這是台灣「解嚴」二十年後仍然存在的深層危機之二。

台灣尚未徹底「解嚴」

從歷史的釐清這個向度來看。國民黨威權統治表面上始於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九日宣布戒嚴日開始,實際上從一九四五年八月蔣介石委任陳儀為台灣行政長官,之後兼任警備總司令就已開始;解除戒嚴表面上是蔣經國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宣布解除開始,實際上,「解嚴」之日,「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同時生效,這是解開一條繩索,又緊繫一條繩索的把戲。當時行政院雖公告廢止三十種與戒嚴法相關的法規,但箝制結社自由的黨禁要到一九八八年一月才以公布「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解除,箝制新聞自由的報禁也才宣布解除;刑法一百條到一九九一年一月才廢止,戒嚴法、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懲治叛亂條例到一九九一年五月才廢止,出版法甚至要到一九九九年一月才廢止……。這些「才」說明了,實際的戒嚴比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九四九到一九八七」還長。這意味著在國民黨統治下,還沒發布戒嚴令之前,戒嚴就已存在,宣布「解嚴」之後,戒嚴狀態還依舊存在。進一步說,「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要到一九九二年七月才修正為「國家安全法」,而該法第二條迄今仍有「人民集會、結社,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主張分裂國土」的言論禁錮。因此,從歷史的角度看,台灣尚未徹底「解嚴」,真正解禁;歷史的釐清和回顧還缺乏更深刻、更徹底的檢驗。這是台灣當前存在的深層危機之三。

轉型正義的落實,依靠法治主義的彰顯和歷史責任的釐清,紀念「解嚴」,因此不能只是看到「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這個「解嚴」日,還要看到此日之前,包括四大族群在內的台灣民主先進、自由鬥士如何為台灣的民主自由犧牲奮鬥;還要看到此日之後迄今,台灣內部威權邪靈和外部自由威脅的依然存在。因此,台灣人民紀念的標的,不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而在一九四五年之後國民黨威權統治迄今,仍未完成的民主自由體制的建立之日。

一九九六年台灣人民可以透過選票選擇總統,是邁向自由之路的開始,透過自由意志選擇自己國家的憲政體制、定位和前途,則是這條自由之路的完成。那一天的到來,才是全體台灣人民不分族群、不分藍綠,最值得驕傲的徹底「解嚴」、真正自由的一天!

(作者向陽,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