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耳鼻喉科醫師談防疫與診療

◎ 楊宜璋

武漢肺炎對全國醫界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面對一個全新的傳染病,我們目前沒有快篩工具,沒有藥物,沒有疫苗。疫情初期我們只能依靠旅遊史、接觸史,將疑似的個案轉到責任醫院做rRT-PCR檢驗。隨著疫情的進展,社區感染的個案出現,存在無症狀的感染者將使得TOCC愈不可信賴。同處於中國大陸的周遭國家如泰國、日本、韓國,甚至美國、義大利、伊朗等國疫情嚴重,台灣應做好準備,各層級醫療院所應妥善規劃為隔離醫院及應變醫院,隨時因應即將隨時爆發的疫情。

雖然新冠狀病毒相較於SARS病毒為低死亡率,但高傳染的特性,將造成醫療院所癱瘓,而壓縮到其他急重症病人的醫療需求。因大部分是輕症,未來基層診所應擔任很重要的角色,以紓解醫學中心沉重的壓力。基層診所應針對疫情的發展,依CDC規定調整呼吸道感染診斷的SOP,對相關疾病做鑑別診斷,並適時轉診病人做咽喉採檢。最重要的是提升診所的防護裝備,避免醫護人員被感染或是因接觸到陽性個案而被要求十四天的居家隔離。

耳鼻喉的局部治療及處置,是耳鼻喉科醫師的核心工作,它是呼吸道治療極其重要的一環,同時某些時候亦是診斷過程的一部分。疾管署感控指引建議看診時應避免任何可能引起飛沫之檢查或處置。但耳鼻喉科醫師基於提供完整醫療品質的前提下,實在很難避免。病人喉嚨痛,總是要檢查喉嚨。到底是咽喉炎?扁桃腺炎?會厭炎?或是有腫瘤問題。遇到呼吸道異物、腫瘤及出血的病人時,治療過程或內視鏡檢查時都有可能誘發飛沫傳播。鼻竇炎導致嚴重鼻塞需要抽吸鼻涕來緩解症狀及縮短病程。此時若停止所有治療或檢查,不僅病人看診預期會失落,亦可能因此誤診而導致醫療糾紛。

為了在疫情流行期間確保民眾醫療品質,政府應積極提供醫療院所充裕的防疫物資及防護裝備,以保障醫療人員執業安全,同時也讓民眾就醫安心。希望所有醫護人員在做呼吸道檢查或治療時,應依疾管署感控指引做好自我防護,確認醫療環境分流及消毒工作,在重視醫療品質的前提下,做好防疫措施,保障自己也保護病人!

(作者為醫師,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