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過動兒 赤子心

■ 蔡美馨

東石國中老師被學生打破耳膜事件,引起各界高度的關注。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俗稱過動兒)患者核心症狀是|專注力不足、過動、衝動,是一種大腦前額葉受傷或病變的生理疾症,隱性障礙無法由外觀察覺,但顯著影響其人際/學業/社會適應。老師受傷令人甚感遺憾,而此學生是否為確定患者,更須被診斷與鑑定加以釐清。過動兒並非均會有不當行為;有偏差行為的學生並非都是過動兒。學生及其家長為此行為負責屬責無旁貸,但在家管束,須思考其令學生改善行為的成效與能否發揮親職功能。轉學只是將問題踢到另一學校,學生成為教育人球解決不了問題。

預防的前提是,我們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認識都清楚了解並願意接納及有能力面對與處遇了嗎?依一百人當中就會有三至八位的發生率,每班幾乎會有一至二位過動兒,但全台就診率不到兩成。在未能正確認知與接受診治下,不知如何接受面對與適切教養的家長不少;不知如何因應處遇過動兒老在狀況外、人際衝突不斷、經常犯規等擾人課題的老師更多。依據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赤子心教育基金會九十五年度ADHD全台衛教巡迴講座回收的一○七八份問卷中,有九十三%的親師表達ADHD因受症狀影響衍生而出的情緒行為問題,深深困擾挑戰著其個人及周遭親師同儕。他們表達亟待被提供正確認識與處遇的知能。積極治療與落實輔導,是處遇ADHD不可或缺的左右手,而如何落實其醫療診治/特殊教育/患者自我成長/親師有效教導/社會大眾的認識接納均同等重要。

台東四歲疑似ADHD幼童遭退學事件才方落幕,嘉義又發生此傷人事件令人更感遺憾。讓ADHD患者被正確認識正向處遇,衛教宣導與親師知能提升刻不容緩!教育部、內政部、國防部、衛生署、勞委會等部門,實應落實ADHD的宣導與認識,提升教師家長教養與處遇能力,增加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加強ADHD的預防研究/教材教法/輔導策略/親職教育…,為ADHD患者的就養、就學、就醫、就業、兵役、婚姻等全人發展課題做出完善配套改善措施。如何讓活潑、善良、創意無限如赤子之心的ADHD患者,成為社會中堅而非社會負擔,這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

(作者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秘書長 )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