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新聞線上》灣灣就住在自己的家

記者陳杉榮

中國近期惡狠狠地,連續奪取了台灣的邦交國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大揮棍棒之後,面帶笑容地拿出塑膠做的鮮嫩胡蘿蔔,大做心理鬥爭,宣布了對台「二十六條措施」,和去年的「對台三十一項措施」一脈相承,宣稱對台灣企業及民眾提供「同等待遇」措施。照國台辦的宣傳,這是台灣民眾的大利多,中國央視播報員笑臉迎人的對著鏡頭說話,呼喚「灣灣,回家吧」!

中國的統戰手段,越來越高明,透過影像塑造親暱的形象,對比之下,總統府和陸委會等官方回擊批判「名為惠台,實為利中」等義正辭嚴的回應,反被比為老套,還有馬朝官員和學者樂觀的評論,「這已接近準國民待遇了」,顯見北京的手法進階了,迷霧更濃了。

對台「二十六條措施」,前十三條是針對台灣企業提供投資優惠,後十三條針對台灣民眾提供同等待遇。前者是美中貿易戰底下,面對台資退潮所做的修補措施,工商企業界自有盤算;後者則是攻心為上,打的是心理戰,表面上是延續對馬政府執政的「懷柔」作法,骨子裡則是在國際上稀釋台灣國民的主權意志,為未來的「一國兩制」打底。

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迫、外交圍堵、經濟拉攏、民心分化,交互為用,以「統一」為底色,並視美中關係的起伏做策略調整,無關台灣政黨輪替。習近平稱帝,自命為廿一世紀的康熙大帝,既要雄霸亞洲,又要稱雄世界,並以「收復台灣」作為他的民族歷史定位。康熙對台工作的歷史教訓,值得台灣人警惕。

習近平今年初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週年紀念會上發表談話,楬櫫「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類似康熙初期的「清鄭和議」和「薙髮登岸」,清廷指派尚書明珠主持和議,興化知府慕天顏率代表團到台灣,鄭經出面接待,拒絕接受詔書。這一段歷史也類似於馬英九時期的兩岸關係,馬接待上國特使,接受「一中框架」,形同稱臣。

康熙對台,和議是假,侵略是真。分化明鄭,透過第三代鄭克與鄭克塽之間的王臣內鬥,劉國軒和馮錫範等主導,鄭克塽擬定納款獻台的「順天計畫」,施琅攻台,亡了政權,康熙收了台灣。

當前台灣和中國最大的不同,在於政治制度的不同,以及對於自由和民主價值標準的信守。康熙時期,明鄭孤懸海外,內鬥不斷,毫無外援,政權拱手讓人;現在的台灣,居於東亞樞紐,國際上有「台灣關係法」和「美日安保條約」,只要深化民主制度,堅持代議政治,這條路繼續走下去,灣灣要回哪個家?灣灣就住在自己的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