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多金入學」阻礙階級流動

◎ 鄭任汶

貴報社論所提出的高教諍言,以及近日刊登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提出的「社會階級再製」、「教育品質平庸」與「人才培育失衡」等教育問題,看在高教基層教師眼裡,真的是怵目驚心,字字句句擊中每一顆依然抱有熱血的教師心靈深處。

「頂大少寒門,弱勢多私校」的字句,相信當前大部分在私立大學或科技大學的教職員都會有此感嘆,多元入學方案早就變成「多金入學」方案,在學習歷程中,享有豐富教育資源的學生,自然更有錢也有閒去充實所謂的學習歷程。制度的檢討有太多層面,但,仔細想想當前所有從底層辛苦出身的學者、企業家、實業家或社會菁英,若他們出身在當前的教育制度,還可以保證他們能夠變成社會向上提升的典範嗎?

台灣未來的二、三十年,就掌握在當前大學生與中學生的手上,此刻的憂慮與悲觀不會是終點,但這樣的高教環境繼續拖著,就等於放棄了我們的下一代,也放棄我們的未來。

教育過程經常是一種類似在挖掘璞玉的冒險,有些大學生在高中職階段即顯露光芒,但有些大學生卻是在進入大學後,才被琢磨出亮光。但當前的教育資源分配卻是將絕大部分的經費,放在繼續磨亮已經發光的璞玉,對於那些深富潛力卻還沒被發掘的寶石,卻連工具都不給,如此的教育品質,根本無法琢磨出隱藏在角落裡的寶藏。

大部分的經費放在研發,當然是有助於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但我們應該先確定「競爭力」的定義是什麼?若研發是火車頭,那火車頭只要兩、三列即可,許多的社會角落,還非常需要擁有博雅品格、正確職場認知、專業職場技能與處理基礎工作的優質人力。

近年來已有許多私立大學,註冊率低落,學生人數銳減,早就無心辦學,別說社會階層的翻轉,連基本的教育品質與人才培育的功能,全都低落不堪。那該怎麼辦?許多致力於高等教育的先進們其實早就提出解決的方法,但教育部的「門神」們,以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僚們,就是決策緩慢,甚至根本不作為。

可以嘗試的解決方法,包括:縮編或合併國立大學的員額與規模,讓菁英教育真的是培育研究菁英,資源更加集中利用;讓辦學績效不佳的私立大學或科技大學趕快退場,安置教職員,教育部不要再接管了,不要再誤人子弟了;讓早就奄奄一息的大學,隨著市場機制被淘汰,教育部不再給予獎補助款,也禁止參與聯合招生,若這些學校想要自己單獨招生就單獨招生,讓教育市場決定其存廢。

有部激勵人心的電影「心靈捕手」,描述啟迪特殊孩子的過程,其實在高等教育的現場,我們經常看到其實富有才華,但卻孤獨、徬徨不知何往的學子,但他們並沒有享受到合理的教育資源,就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身處於高等教育的金字塔高層,我們也許不一定要翻轉階級,但讓每一個肯努力向學的孩子有著比較公平的受教機會,應該是台灣高等教育最低的道德標準吧!

(作者為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