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俄羅斯記者來訪的一些感想

◎ 呂禮詩

日前兩個南太平洋友邦在中國強勢的金錢外交下,結束了與我國的外交關係;看似國際空間將被更嚴重的壓縮,筆者卻在此時接到俄羅斯獨立電視台(NTV,俄文為НТВ)Weekly Review節目的邀訪,討論關於台灣軍事的相關議題。俄羅斯長年以來如雙頭鷹的國徽般、注視著西方的歐盟與東方的中國,為什麼突然對台灣的軍事問題感興趣、又問了些什麼,其實顯現了我們沒有想像中的孤獨與微不足道。

訪談從解放軍是否會入港鎮壓「流水革命」(water revolution),並藉機展示武力犯台的實力開始。筆者以上個月時任美國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簽署解密的「雷根備忘錄」回應;雖然八一七公報限制「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準」與「逐步減少對台軍售」,但備忘錄述及的美國政府運作是,軍售台灣的數量和性能,「台灣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防衛能力皆應得到維持」。

這也就是何以台灣今年以來可以獲得美國同意售我最新一代的F-16 C/D Block70戰機與美軍同級的M1A2戰車的真正原因!波頓之所以解密,目的極可能是要告訴中國,不要以八一七公報為由不斷的要脅與抗議;此外,也提醒台灣,對台軍售是以相對於解放軍的防禦能力做為衡量的依據,要維持台海的軍力平衡,必須展現「台灣自我防衛的決心」。

俄羅斯媒體另一個觀注的焦點在於,因應解放軍的威脅,國軍的防禦能力是否落後?台灣當前的防禦能力足夠嗎?

許多新聞媒體報導或政論節目評論,偏好以國軍與解放軍的單一裝備進行兩岸戰力的分析,例如F-16 C/D Block70戰機與殲二十匿蹤戰機的性能比較;筆者則以部署了鷹式、愛國者防空飛彈及「天兵」(Skyguard)防空系統的沙烏地阿拉伯,其石油設施仍然遭到無人機及巡弋飛彈的攻擊,說明「創新/不對稱」才是未來戰爭的常態。

然而不得不面對的是,美國國防部今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9),明確的指出對台灣威脅最大、且為解放軍「第一擊」利器的短程彈道飛彈(SRBM)及陸基巡弋飛彈(GLCM),解放軍在當面共部署了二○四○枚,相較於去年暴增了五四○枚!故此,解放軍犯台準備的是與傳統的封鎖與登陸戰截然不同的戰法;雖然國軍以「刺蝟戰略」(porcupine strategy)反制,但戰力仍然有限,造成軍事傾斜越來越明顯,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俄羅斯媒體為了慎重起見,並避免中、英、俄文間翻譯的語意落差,訪問時甚至自聘翻譯,可見台灣兵凶戰危的處境,並非表面上的風平浪靜,以致連首都遠在歐陸的俄羅斯媒體都想要一探究竟。這也告訴了我們:大選在即,必須要求候選人提出「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國防政見,而不是成天淨想著「挖石油、發大財」!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