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澎湖農業生機 試種帝王芭樂及大目釋迦感想

◎ 孫清義

談到澎湖,每個人都會想到冬季有強勁帶鹽分的東北季風,作物不易生長。致農民對耕作缺乏信心。老農逐漸凋零,年輕人力不願投入,已使五千公頃耕地逐漸荒蕪,實際耕作面積只約500公頃,其餘九成被銀合歡淹沒。農業式微人口流失,農村空洞化,身為農政人員豈可無感。

筆者是澎湖女婿,又曾於農政單位服務,在澎湖服務時,即意識到當地農業的困境。後調任高雄、台南,甚至退休後每星期有3-4天在澎湖,深入瞭解澎湖與台灣中南部的氣候差異與果樹、蔬菜的適應性及市場價格。結果發現澎湖於冬季雖有強勁的季風是其弱勢,卻也有獨特的機會。

台灣中南部夏季常有颱風及連續雨,作物受害,尤其近年來因極端氣候而更為惡劣。且事實上嚴重侵害作物的,不是一天或半天即離去的颱風,而是颱風帶來的連續雨及鹽水煙(帶著鹹鹹海味的水霧)。最明顯的是芭樂不易結果;木瓜、蔬菜易水傷腐爛,甚至淹水敗根而亡,被害率極高。另外,台東的釋迦,亦有颱風及焚風之侵害。反而澎湖夏季不但少雨,且颱風侵害機率更少於台灣三分之一,即是優勢與機會。

筆者又觀察到澎湖各家屋旁與菜宅多種有芭樂、釋迦、木瓜等,已證明此類果樹可在該縣生長。只是因為果粒小,木瓜高達二層樓不易採收,致無經濟價值,自無人願意大面積種植。

反觀高雄的帝王芭樂,不但果粒大,部分更可達一斤以上,且肉厚、仔小、脆度佳、甜度高,市場拍賣價格每公斤可達100元以上,只因夏季雨害率高致果農種植意願低。且大目釋迦、木瓜等果粒大、肉多又甜,零售價格每斤經常分別在60-70元、30-40元以上,消費力強具經濟價值。

因此,如果能於澎湖種植此類果樹於夏季收穫,即有少風雨侵害之優勢。加上澎湖農地多屬砂質壤土,不易飽水更適合種植果樹。又因2、30年來未耕種,有機質比例達4.5%,很適合以有機或友善栽培方式耕作,且土壤之有效性鉀、鈣、鎂含量均高,有助作物甜度與脆度之提升更具特色。

唯一缺點是,澎湖少雨缺氮、磷肥又被固定,須裝設可清洗附著葉面之鹽分與補充水分之噴灑水設施,及輔以微生物肥料改善。

為了解在澎湖種植前揭三項果樹是否具競爭力與經濟價值,筆者於107年四月間,自高雄引進果苗,在白沙鄉中屯村以約0.1公頃農地裝設噴灑水設施,及以生物性肥料與農藥,代替化學性肥料與農藥之友善栽培方式試種。經過一年發現,雖冬季有季風阻礙生育,惟自三月起又會長新稍、開花結果。且帝王芭樂及大目釋迦已於今年8-9月採收,果粒、品質、甜度、口感等均不遜色於高雄、台東所產,吃過的皆說讚且有意種植。

另外,澎湖春秋季雲層較厚,常見陰天,致二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氣溫尚在25℃以下,可種植一期65天即可採收之翡翠2號高麗菜,甚至採收後可堆疊放置陰涼處,再以濕布覆蓋存放20-30天,屆時蔬菜已量少價高,應可高價售出而獲利。

且高麗菜採收後已入夏,可種植台農66號番薯,或參考雲林縣之蔬菜設施種植夏季蔬菜,以彌補夏季蔬菜常因連續雨或淹水而腐爛之不足,亦是機會。

總而言之,澎湖之農業並非全無機會,而是須從台灣氣候環境之狹縫中求生機,尤其要使九成之荒蕪農地復耕,更須務實的找出幾項具產季特色作物,再利用夏季氣候之優勢,大面積種植以提高耕作收益,自然有誘因引導年輕人力投入,廢耕地始能逐漸復耕而翻轉逐漸式微之農業。屆時觀光資源,將不再只限於放煙火、看玄武岩、遊古蹟等,必會增加參訪具特色之有機、友善農業,及採購果粒大既甜又脆且無毒健康之特色農產品。

(作者曾任農糧署南區分署澎湖辦事處主任、高雄辦事處主任、南區分署資材課課長,台灣離島有機友善農業發展協會秘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