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週報》台灣的戰鬥姿態——《熱帶季風》漫畫華麗冒險 ◎陳怡靜

漫畫刊物《熱帶季風》2017年底出版,至今來到第三期。(慢工文化提供)

◎陳怡靜

《熱帶季風》講述小人物的生存戰記,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成了主角。(慢工文化提供)

那是在泰國的一個午後,坐在家庭式旅店的餐桌前,我打開電腦工作。眼前是綠油油的窗景,還有貓頭鷹咕嚕咕嚕,突然「轟隆」的一聲,暴雨伴隨雷聲落下。大雨來得又快又急,打在閣樓屋頂上,啪搭啪搭的,有著動人的節奏。兩個小時後,雨停了,城市像被沖洗過,有些髒污消失了,空氣飄來清新的氣味。

2017年底,漫畫刊物《熱帶季風》出版。就像是一場熱帶暴雨唰地落在台灣,精緻的裝幀設計、148頁、14個作者、超過10種用紙,每則短篇漫畫都從真實故事為基底,抓住紀實與創作之間的縫隙,呈現高度藝術性的漫畫。內容也生猛有力,有〈老吉隆坡的24小時〉、〈澎湖習俗─擲炸棗〉……亦有描繪視障者故事的〈歡迎來到黑社會〉。

斜槓漫畫家說故事 一人出版社「泰」認同

對於台灣漫畫市場,這絕對是個令人非常興奮的發展,終於,出現一本這樣「跳脫」或者說「超越」漫畫的刊物。我們能看到的漫畫不只是過去熟悉的模式、內容與風格,《熱帶季風》的作者中,有原本就是漫畫家,有作者長期創作插畫,甚至還有語言學者、音樂人,但他們在畫漫畫,也都有共同的特性:想說一個好故事。

編纂出版《熱帶季風》的慢工文化其實是個一人出版社,總編輯黃珮珊校長兼撞鐘,過去學的是紀錄片,目前旅居在泰國。她不住在熱鬧繽紛的國際城市曼谷,而是生活在遙遠的濱海小鄉村,就是在一場下著熱帶暴雨的午後,她聽著充滿活力的雨聲,看著綠得油亮的樹林,她斷然決定,「就把這本刊物叫做《熱帶季風》吧!」

在創刊號的發語詞中,她是這麼描述的:「如果說,近年台灣年輕人亟欲掙脫漢人文化的束縛,尋求一種新的認同,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地理上重新定位,從鄰近的港澳、東南亞與太平洋島嶼中得到新的連結?」

執導紀錄片到陪酒 安靜搏鬥生存戰記

那是慢工成立的第四年,即使清楚台灣還需要引進更多表現形式的漫畫,她還是決定展開華麗的戰鬥,做一本刊物,媒合好的紀實內容與圖像,為作者開設田野調查課程、漫畫工作坊,養成人才與市場的企圖心非常動人,帶起一波台灣漫畫新浪潮。

於是,《熱帶季風》誕生。關於戰鬥的身影是這樣的,創刊號以台北橋機車如潮水般湧來的畫面開場,第二期主題是「東南亞映像」,談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談遠洋漁業裡的海上暴力。是了,我們會看見某種企圖心慢慢浮現,所謂戰鬥的姿態,不只是對台灣傳統觀念中漫畫表現形式的挑戰,更大的戰鬥是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那些關於真實世界的叩問。

這樣的企圖心,來到最近出刊的《熱帶季風》第三期,黃珮珊顯然也不打算隱藏了。第三期主題訂為「安靜的戰地」,書中真實的主角們為了生存,各自在世界的角落搏鬥,有如格鬥家的紀錄片導演、戰地記者彼此的小戰場、為了生存而死亡的越南移工、酒店公關小姐的工傷……黃珮珊在主編序裡平靜地寫下:「小人物的搏鬥,不一定是喧囂的,在這些戰場裡,有時人們安靜的搏鬥,有時人們安靜的死去。回看台灣,我們何嘗不是活在一個安靜的戰地裡?」(文字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