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解放軍戰略重返「韜光養晦」?

解讀中國國防白皮書

◎ 呂禮詩

中國國防部以《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為題,發布了建政以來的第十本國防白皮書。書中雖然對2016年起解放軍進行的軍改成果多所著墨,並首次表列說明近八年來國防預算的結構;但新聞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悍然以「搞台獨就是死路一條、中國一點也不能少」回應,導致國際媒體皆以「分裂不惜一戰」、「批評台灣挾洋自重」為報導重點,忽略了此次白皮書透露的弦外之音。

中國國防白皮書自2013年以來都有不同的名稱且論述方向各異。最近一次提及「台灣問題」是在2015年《中國的軍事戰略》,以百餘字輕描淡寫的表述台獨分裂勢力及活動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威脅。今年《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不同於過往,以三百餘字「堅決反對一切分裂」、「六個任何」、「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不惜一切代價」表達嚴正立場。

然若拆解內容,實際上是彙整了習近平在2017年八月「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大會」、2017年十月十九大的開幕報告、今年年初《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紀念會等三次集會上的講話,與今年六月中國國防部長在香格里拉對話中的發言。簡而言之,就是重申決心、了無新意,與其說是「武嚇白皮書」,不如說是「聽黨指揮」的效忠白皮書。

雖然白皮書措辭強硬,但在防禦性國防政策章節中,也以「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以「和為貴」的文化傳統隱喻了中國的國防戰略將從現在的「有所作為」,重回鄧小平時代「韜光養晦」的老路。

中國自年初以來,面對「華為」遭西方國家的圍剿,與部分亞洲、非洲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抵制。為了放緩外界對於「中國威脅論」的疑慮,年初遠赴中太平洋的南部戰區遠海訓練編隊,上個月接近關島後繞行菲律賓南部、進入南海的航空母艦遼寧號戰鬥群,都未見詳細報導;而國產航艦的成軍不但錯過了海軍節、更將推遲到八一建軍節之後。這一切無非是為了重塑解放軍是「安全而不是威脅」、是「機遇而不是挑戰」的國際觀感。

另一個重點在於其「僅供參考」的國防預算中可以發現:解放軍自2010年以來人員維持費降低了4.1%、作業維持費降低了3.8%,而此餘裕挹注於軍事投資,造就了海、空、火箭軍及戰略支援部隊的跨代進步。此提醒了我國軍一個鐵錚錚的事實,就是軍力的成長不在於募兵的成效與軍種的平衡,而是在敵情威脅下,建立優先次序後的重點投資。

相對於解放軍開始收斂光芒、隱藏實力,國軍切勿以獲得M1A2戰車、刺針飛彈、標槍飛彈與拖式飛彈而自滿於「刺蝟戰略」奏效;更應著眼不對稱的抵銷戰略、戰術與戰具的思考與研發,才能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維護台海和平的堅實後盾。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