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金恆煒專欄> 質疑民進黨 期望民進黨

民進黨中央執政七年多了,政黨輪替之後,凌虐台灣五十年的中國國民黨不甘下台,發動毀滅性的黨國反撲,老實說並不意外;與台灣有相同歷史進程的國家,如南韓、墨西哥都經歷相同的經驗。前總統李登輝用「民主內戰」來形容,當然不錯,但積極性的定義,更貼切的是「民主陣痛」,也就是說,這是第三波民主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問題是,要陣痛多久?什麼時候全面執政才能呱呱墜地?更重要的是,內部國家認同「趨同化」之後,台灣才能進一步取得國際社會的承認。民進黨的首要政治工程就是解決內部的歧異與糾葛,這不僅涉及憲法的制定,同時也攸關執政力道的強度。民進黨要思考的是目的與手段的關係;手段只是達到目的的工具,把手段當成目的,不只是緣木求魚,而且是白白取消了執政的意義,那麼台灣人民為什麼要把票投給民進黨?

執政的路當然崎嶇,政治也當然講究妥協,不同的是,有沒有放棄當初的執政理念?舉例子來說。民進黨有〈台獨黨綱〉,這是民進黨創黨、組黨之核心價值所在。二○○○年大選,民進黨擔心自己的權力基礎不夠,怕「台獨」嚇跑選民,於是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從獨立建國滑落到承認中華民國的現實存在。那麼要問的是,這是戰略上的撤退還是策略的「轉進」?

過去民進黨不承認中華民國的正當性,選上公職在立院中宣誓,都背向所謂的「國旗」;用禪宗說法是「看山不是山」。等到〈台灣前途決議文〉出現之後,說好聽些是「借殼上市」,三民主義、國旗、國歌、憲法一體兜收,倒退入「看山是山」的境界,也就是用「權宜」之計進場。二○○○年政黨輪替,民進黨嚐到權力的滋味,好像要永遠沉浸在「看山是山」的假相之中,要永遠與中國國民黨爭取中華民國的招牌。

然而,禪宗的最後境界,是升到「看山是山」,也就是終究要看清中華民國是不存在的非實體,從美國〈台灣關係法〉到日本「光華寮」的判決,在在戳穿了中華民國的虛幻不實,民進黨還願意抱著假枕頭做春秋大夢?

二○○八年民進黨繼續執政,這不是問題。重點是,民進黨是不是繼續「看山不是山」的進出於中華民國而怡然自得?是不是任令「民主陣痛」的病症持續下去而不求拔本塞源!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其實就是承認國共結構的存在。二○○八年的民進黨總統要不要對內打破國民黨「聯共制台」?要不要看中共臉色而倡言「大膽西進」?要不要藉「和解共生」而延長「民主陣痛」?

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其間有辨證關係,不只理論上也在實際政治操作上。民進黨的新領導者要回歸從政初衷,還是取得中華民國就為已足?「久假不歸」終於全盤中國化?最後等著「統一」或說「解放」?

解決「民主內戰」與診治「民主陣痛」是不同的目的,也因此有不同的「手段」;從而有兩條路線之爭。民進黨黨員要深思的課題是,民進黨是黨員治黨還是高幹治黨?支持者是執政工具還是反是?五月六日的答案將影響下一階段的台灣政治走向,也會影響國際視聽,更是給中國的強烈訊息!可不惕厲?可不謹慎投下神聖一票?(作者為《當代》雜誌總編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