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發揮企業的力量

距離總統選舉只有幾個月,拚經濟的呼聲會繼續此起彼落,但將國民所得帳攤開後,可以發現政府所占比例相當有限,在一般國家,民間部門創造的附加價值多在八成以上,經濟要成長,可以沒有政府,但不能少了民間企業,而且給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就能發揮潛力。領導人要能提高政府資源的運用效率,更應為企業搭建一展身手的舞台。

二○一○年六月十三日比利時大選時,十一個政黨無一獲得二十%以上的席位,各黨合縱連橫使政局更為紛亂,過了五百四十餘天,才終於在二○一一年十二月形成聯合政府;若從二○一○年四月前首相辭職時算起,則有近六百天是處在無民選政府的狀態。

沒有領導人並未使大眾暫停生活,似乎也不影響比利時的經濟表現。受全球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衝擊,比利時在二○○九年的經濟成長率為負二.二五%,沒有政府的二○一○年則反彈至二.七四%,二○一一年雖稍回落至一.八%,但從二○一二年至二○一七年,在政府組成後的五年間,竟無一年的經濟成長率超過二○一○年及二○一一年。

政府能夠操控預算,掌握財政政策,以擴大支出促進需求,或由法規引導產業發展方向,也有中央銀行能透過貨幣政策調控利率,以應對不同的經濟狀況,甚至透過結構性改革,放寬管制、鼓勵企業競爭,以促進資源的有效應用等,不過,政府並非萬能,經濟的優劣與大環境有關,若處在景氣循環的衰退期,政策有時也力不從心,當然,比利時的例子,也不能簡化為無政府一定優於有政府。

每個國家發展經濟的模式並不相同,與人力素質、地理環境、天然資源等都有關係,政府可以透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結構性改革直接影響經濟,但是,政府雖是主要的參與者,要提振經濟,卻無法完全依賴政府的投資與消費,民間部門才是經濟的主體,也是構成經濟現狀的重要組成份子,而結構性改革就是政府影響長期經濟發展的方法,不管是鬆綁金融管制、減少行政干預,或是增加勞動市場的彈性,都在釋放民間力量的同時,創造了經濟成長的空間。

如果想要提高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就要創造民間企業可以全力衝刺的環境,也就是構建長期能夠提高生產力的因素,包括外來投資的引入、基礎建設、教育、醫療的改善等,這些都是短期看不到影響,但決定長期成長性的關鍵。企業抱怨缺水、缺電、缺地、缺人及人才,解決的主要方法就是基礎設施等品質的提升;短期的成果不易顯現,改善需要持續的努力。

拚經濟不是政府悶著頭幹,長期陷入低成長之苦的歐盟,為求經濟成長也著力協助民間發展的方向,包括基礎建設的加強、公司治理的改善,以及擴大產能、融資能力、協助技術升級,提高競爭力、鬆綁管制與商業發展服務的改善等,每一項都和發揮民間力量緊密相關。

二○一八年我國GDP接近新台幣十八兆元,其中超過九兆五千億元是民間消費,而投資則有三兆七千多億元,民間投資過去常占投資總額的八成左右,國際市場是我國突破經濟困境的出處,依然仰賴企業的攻堅與占領。發展經濟的關鍵就在釋放民間的活力,政府財政、貨幣政策的調整,不會自然改變經濟運行的方向,而是扮演觸媒角色,透過短暫強力注入改變經濟活動的政策,影響民間的決策行為,以扭轉經濟趨勢。

在改善經濟體質的過程中,政府可扮演救助、協助與贊助的角色,扶助經營不善企業或使其有序退出市場,供給資金、技術給需要的企業,不過,除了撒錢外,最能夠協助企業的,還是創造讓他們能夠全力發揮的舞台。民間有更大的動能與動力,透過鬆綁法規等結構性的改革,把企業的潛能發揮出來,不僅能有長期效果,也有立即的作用。若領導人的方向對了,效果卻不彰,可能是執行不力,也可能是以錯誤的指標當績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