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工程災難遺跡的保存與重建

◎ 黃斐新、洪文玲

2016年台南大地震維冠金龍大樓倒塌,導致115人死亡,103人輕重傷。該案於2019年2月21日定讞,被告建商、建築師、設計部經理、結構技師等五人以業務過失致死罪、業務過失傷害罪判處最高刑罰五年有期徒刑。台南維冠大樓原址,已進行重建,命名為出雲居,預計於2021年完工。建築與營造專業人士的業務過失,可提醒我們回溯思考工程專業人士教育養成的工程倫理議題。台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工程災難事件,每一次的人為疏失與系統漏洞的事後處理,如何能減少相似案件發生,並產生積極意義與作為?而不只是隨著審理結束成為法律資料。回到工程教育現場,工程災難除了以白紙黑字進入教科書或課堂案例討論,帶給學生省思與啟發,了解作為專業人士因業務過失而造成的傷害之外,還有其他的積極作法嗎?

工程災難遺跡的保存與重建、重現,是國家發展與教育的重要議題。我們社會需要勇氣,直接正視工程專業相關的災難,從工程倫理面相討論所發生的錯誤與學習。「美國911國家紀念博物館」保存了原世貿中心的連續壁、支柱、扭曲的鋼條、倖存者逃命的階梯等建築遺跡,以及停在災難現場毀損的消防車。鄰近台灣的韓國,也將沉沒造成300餘人罹難的世越號殘骸打撈上岸,一方面釐清調查船難原因,一方面也討論後續紀念保存的作法。台灣普悠瑪列車事故,除技術過失外,也突顯台鐵公司文化的深層問題。未來事故車廂與相關資料若能保存、公開,可以對一般民眾,甚至專業交通運輸人員和單位有警醒作用。

在高雄,市政府在凱旋一路與二聖路口建置的氣爆紀念性地景藝術,以複合「仿製」的扭曲金屬管和現場物件,來比喻氣爆現場。然而當年因氣爆而損壞的道路和建築早已修復完畢,行經於此,實在難以看出任何氣爆痕跡;更難以想像氣爆發生的10年、20年,甚至是50年之後,坐在工程學院教室的學生們,如何能以此案例為警惕,感受到工程設計、施工、規劃與城市安全的重要?是否仍有機會從工程災難遺跡親眼觀察到地下石化管線埋在土壤與箱涵中的差異?

工程災難遺跡,承載沉重的集體記憶。但為了減少過失,降低風險,增加安全,從錯誤中學習,我們想問,氣爆發生的箱涵和那段管線,台南維冠金龍大樓設計斷面不足的柱子、結構計算書、倒塌遺跡,是否可經過妥善規劃公開,真實地出現在大眾面前供後人警惕、自省?災難遺跡保存與否,和展示公開的方式與程度,是需要社會充分討論的議題。我們認為,面對工程災難,面對業務過失的第一步是正視錯誤的勇氣,和願意從錯誤中學習的謙卑。如同臺中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展示妥善保存的倒塌校舍,配合防災工程方法的演進和教育,便是宣告我國面對防災的勇氣與信心,宣示災難遺跡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產。美國911國家紀念博物館銘刻古羅馬詩人Virgil的明言:「時光無法將你從記憶中抹滅(No Day Shall Erase You From the Memory of Time)」。工程災難事件不會因時光消逝,而抹滅其存在。今日我們如何使工程災難發生的時空與記憶重生轉化,是災難遺址保存與教育的第一道題目。

(作者為高雄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