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農地工廠 廢墟台灣

◎ 張國輝

農地違章工廠輔導大限明(一○九)年六月二日到期,行政院對佔地一萬三千公頃、六萬一千多家農地違章工廠,在中南部的立委關切下,態度傾向「就地輔導」。

就地輔導極易讓人產生就地合法的聯想,如果農地處處是工廠,從國土計畫、區域計畫到都市計畫將全部破功,這是行政院必須考慮的地方。

雖然「工廠管理輔導法」從民國九十年就立法了,如果這部法有效的話,也不至於農業區工廠會越來越多,輔導的期限一延再延,而在輔導期間核准立案的工廠則微乎其微,顯然工廠管理輔導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一位從事手工具製造並外銷歐洲的友人告訴我,他曾參觀德國客戶的工廠,客戶的工廠就在農地上,但工廠的環保做得很好,根本沒有空污與水污的問題。他說,德國是環保先進的國家,不論工廠設立的區位在哪裡,都要經過嚴苛的環保規定。

其實產業密集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交通及事業廢棄物、廢水要有效處理,唯目前在農村,至今農民最痛恨的是四米不到的農路被貨櫃車蹂躪得千瘡百孔,而工廠旁的溪流,被廢水污染成黑龍江,魚蝦全消失在污水溝中,灌溉渠道常被偷排廢水,使得農田到處有難治的重金屬污染。由此觀之,有管制污染源的工業區尚且無法有效讓污水成為清水,一旦工廠就地合法,恐怕台灣將成為「廢墟台灣」。

有些農地工廠居某些產業鏈的一環,如果要將它斷水斷電,衝擊的是上中下游產業員工的生計、外銷訂單及政府的稅收,但政府又不能放任它在農業區中製造問題,如果它已形成產業鏈,可以將它規劃為產業園區,並以做好環保來要求這些產業,而為杜絕廠商的僥倖心理及土地炒作,在輔導立案後,宜採個案認定,如果將來轉手,必須重新申請並接受輔導,才能避免農地被工廠蠶食鯨吞。

(作者為社會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