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傷害會複製,善意也會」——吳曉樂寫作接住墜落者

吳曉樂所著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公視改編為電視劇。(公視提供)

採訪◎記者楊媛婷

吳曉樂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鏡文學出版)

吳曉樂少在媒體露臉,但在社群媒體上相較活躍,面對讀者來訊也親自回應。(吳曉樂提供)

「很多人看過我的書後,常以為我是個性激烈的人。」近而立之年的知名作家吳曉樂,透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兩本小說,刻畫了華人社會深入骨子裡為了「力爭上游」的扭曲與掙扎,但他從不在媒體露臉:「我很怕走在路上被人認出來。」

吳曉樂所著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公視改編為電視劇。(公視提供)

吳曉樂並非擔心走在路上會遇見準備攔轎申冤的讀者、訴盡委屈,而是身為一位「筆鋒犀利」的「女」作家,面臨人們對女作家的「想像」投射,感受忒深,「應付自己都已經夠忙了,我實在無法再應付別人的投射。」她曾經做過10年家教,兩本小說中的內容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揭露,「很多人看了書後,都會覺得好像已經很認識我。」吳曉樂說這一點讓她很困惑,更希望在生活裡還能保有個人隱私。

吳曉樂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上流兒童》。(網路與書出版)

聆聽讀者寫成故事 「你們並不孤單」

社群軟體風行後,讀者與作者的距離變近了,吳曉樂會在小名「吳珊珊」的粉絲頁上,熱情回答讀者在人生路上面臨的困惑,多數是養育和婚姻問題,更多則是升學體制下的壓抑與窒息,這些讀者的來訊往往長長一段,憤懣悲傷就像濃縮好幾倍的咖啡一口氣灌進吳曉樂的身體裡,「每回訊給讀者時,自己就好像是英國作家A.J.皮爾斯《親愛的柏德太太》中那位在婦女雜誌專門回信安慰、解決婦女問題的小助理。」講白一點,吳曉樂的角色就像「張老師」,「每每聽完他們的故事後,覺得他們仍願意活著,對世界的誠意好大,因此我常常回訊到掉淚。」

回訊給讀者,作家拿不到分毫報酬,只會身心更疲累,身邊的人不是勸她別再回訊,就是建議另請小編回覆讀者,但吳曉樂堅持親力親為,「他們是信賴我,才願意說這些事情,他們信賴的是我,不是小編。」她曾在書裡講述很多「傷害會複製」的故事,但她也堅信「善意也會複製」,「今天我付出一點善意,也許對方未來也會對某個人付出善意。」

因為接住這麼多人傾吐的心事,她發現「每個人承受的煩惱都很類似,我將這些痛點總括寫進書中,或許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原來他們的煩惱其實是共通的」,例如有子女承受父母的情緒勒索,甚至為了討好父母,寧願抹殺自我人格,或是想一走了之,「我寫作是想告訴這些人,你在這世界上並不孤單。」

挑戰權威、擺脫框架 要寫出女作家

在小說中不時挑戰父母權威,壓力其實很大,「每次參加座談會,心情都很忐忑,都像洗三溫暖。」吳曉樂苦笑說總有家長質疑教養子女已經夠辛苦,為何不能給父母多點掌聲,而是只有批評,「這些爸媽的想法非常惡俗,難道我們只能報喜不報憂?就這樣不思長進嗎?」吳曉樂認為一個社會不該只有單一樣本,就像她身為女性創作者,不時就會感歎說自己若是男性也許更能擺脫社會的框架,因為女性一旦年近30歲,長輩就會耳提面命,要她趕快成家生兒育女,以免成為高齡產婦,「不管黑貓、白貓,能夠跟妳走入禮堂的就是好貓。」吳曉樂說:「男生可以享受太多的理所當然,晚婚理所當然、不用承擔照護子女也理所當然。」這些經驗讓她決定下一本書要用散文書寫屬於台灣的女性主義,不僅要寫出女性的美麗,也要寫出父權體制下的女性哀愁。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