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最好的大白菜

■ 黃淵厚

最近偶爾聽到學生說,畢業後打算到中國找工作,或是念研究所,似乎在徵詢我的意見。也許先看一則外電再定奪吧!

China’s finest ’cabbages’ hit jobs market

這是英國Sunday Telegraph上個月十八日的新聞標題。這則報導隨後被中國媒體翻譯成華文,兩個星期來,在網友之間引起熱烈討論。

「中國最好的『大白菜』搶攻就業市場」,簡單說,北大畢業班學生就是所謂的「finest ’cabbages’」;為什麼要搶攻?因為這些「中國的牛津劍橋,China’s equivalent of Oxbridge」今年必須和兩千四百萬人搶奪就業機會。但是,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表示,今年中國只能創造一半的就業機會。也就是說,一千兩百萬人恐怕要繼續努力謀職待命了!

Sunday Telegraph有沒有危言聳聽?有!因為把北大精英和兩千四百萬個求職者並列,是誇張了些;但是情勢的嚴峻,還有下面這些數字可供佐證:去年,全中國有四一○萬大學畢業生,其中約三分之一沒找到工作;今年夏天,還有四九五萬大學畢業生即將步出校門。還有,今年大學錄取名額五七○萬。

一職難求,大學生又怎樣?和在中國價格奇賤無比的大白菜相去不遠;北大學生,只不過是「上等大白菜」而已!那麼同學們,對於想去中國謀職這個念頭,是不是該秤秤自己的斤兩?你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成為「台流」,不然就是和中國新鮮人領一樣低的薪水。

至於想去中國念研究所,問題比較單純:看你念的是什麼科系?這個科系,中國大學的實力和世界排名如何?以下僅供參考。

不論是權威如Newsweek去年八月發布的The Top 100 Global Universities,還是中國自己搞的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學術排名調查」、這幾天的武漢大學「二○○七年世界一流大學及學科競爭力排行榜」,台大一直在北大之上(雖然都不在百大之列);至於北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S」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十四,學術界似乎有些爭議。所以說,同學想去中國留學的念頭,可能要加些國際觀點,從全球高度多看、多比較才好。何況,一樣留學,到歐美國家接受更劇烈的文化震盪洗禮,絕對受益更多。

台灣的中國新聞,被美化得很嚴重,年輕一代似乎逃不過這個影響。好歹也二十好幾的大人了,應當能跳脫親中媒體框框,用自己的眼睛來看這世界才是。一句老話送給畢業班同學:鵬程萬里!

(作者為大學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