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新南向與印尼防救災

◎ 楊永年

印尼發生大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逾千人死亡;但因通訊不佳,以及救災工作尚在進行,死亡人數可能會增加。比較令人遺憾與吃驚的是,從媒體報導顯示,目前印尼災區已發生多起救災物資搶劫事件。

以日本最近發生的大地震為例,即便發生救災物資不足,災民仍嚴守秩序,接受有限資源的分配。顯然,以目前印尼災區失序或搶奪救災物資的狀況,的確需要國際援助。只是國際協助的內容,除了救災物資,還應藉由國際力量,強化或健全印尼救災體制存在的問題。例如,台灣(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針對救災物資,已和諸多廠商訂有開口契約,所以災害發生時,災民可以立即獲得民生必需品。因為印尼災區之所以會發生失序問題,主要在於災民存在恐慌心理。因為面對眼前生存或生活的困境,看不到希望或未來。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何時何處可以拿到救災物資,讓他們能夠存活。

因此,如果印尼中央與各地方政府,能建立前述民生物資的分配機制,可以預防廠商在災害來臨時哄抬物價,也可以讓印尼民眾不必擔心災害時會缺乏救災物資。再進一步思考,如果我們新南向政策,也有協助印尼政府檢討與協助印尼的防救災政策或機制,也許可以立即對印尼政府有所幫助。其內涵不是只有立即救災物資的提供,還包括(永續)體制的建立。雖然體制的建立必須耗費的人力與時間較多,卻是印尼擺脫前述問題的最好方法。也因為新南向政策,大學中多了很多印尼學生(例如本所這兩年就有逾十位印尼研究生前來就讀,而且可以感覺這些印尼研究生的素質都相當高),也等於提供了跨國合作平台。

重點在於,我們可以讓這些印尼學生協助印尼政府,重建政府與社會的災害應變機制,避免同樣的問題重複發生。因為如果我們對比這次大地震與海嘯發生的問題,同樣出現在二○○四年南亞大海嘯。台灣救災體系運作固然仍有改善空間,但和印尼相較,仍比較健全合理。透過印尼與台灣救災體系的比較研究,有機會改善印尼目前救災的窘境;透過跨國救災合作或協助,台灣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回饋與成長。或者,如果在我國新南向政策下,執行這樣的跨國合作專案計畫,會有更大、更強的實質意義。

(作者為成大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