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無人攻擊艇 只差臨門一腳

◎ 呂禮詩

立法院新會期已經開議,本會期的重中之中在於審查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行政院已經核定明年度的國防預算中,海軍新增的軍事採購計畫最為吸睛的,莫過於構型尚未公開、卻已編列316億,計畫在未來10年內部署60艘的50噸「微型飛彈突擊艇」。

此一未列於2016年海軍所公佈的「12項造艦計畫」、亦非今年蔡總統揭牌的「新海軍啟航」紀念碑銘刻的新增籌購項目,相較於美軍、解放軍已將輕快、不對稱的打擊兵力「無人化」,海軍卻堅持搭載官兵負責操艇、鏈傳目獲與發射飛彈的設計,著實令人不解。

日前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於「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陳展的自主水面載具(autonomous surface vehicle , ASV),去年已在東沙的「國際海洋研究站」下水測試,運用GPS導航進行定時、定點的海溫、鹽度量測;如今更進一步的結合與Google無人車同級的雷射雷達,可以描繪航經水域的岸際地貌,也具有辨識技術的攝影機,能夠辨識所見船型。

美軍在2003年即已著手進行無人載具的「遠端分工作戰」(Remote split operation, RSO)規劃。無論是空中、水面或陸上無人裝備,皆可透過巡駛及作戰階段的分工,進行遠端的操控;此舉不但有利於訓練時程的縮短、操作官兵正常的輪班休息,且作戰動員的後備部隊,亦能迅速上手。

此一戰法,已在運用在MQ-1「掠奪者」(Predator)無人機於葉門、利比亞、阿富汗戰場的「戰鬥空中巡邏」(combat air patrol, CAP)及「密接空中支援」(close air support, CAS)任務,取而代之的MQ-9「死神」(Reaper)無人機亦將繼續執行。

中國船舶重工國際貿易有限公司(CSOC)9月在南非所舉行的非洲航太及防務展(Africa Aerospace and Defence, AAD)中,也展出具有相位陣列雷達、衛星通信系統和可變深度聲納(variable depth sonar,VDS),武器部分具有能發射防空飛彈及攻船飛彈的垂直發射系統,兩舷尚能容納輕型反潛魚雷,艦艏還具有30公釐的彈砲合一近迫系統,而速度仍能達到42節的20噸無人艇。雖然其噸位相較於防空、制海與反潛的「無敵戰艦」構型,或有誇大之嫌,但從其無人化的設計,已能一窺解放軍對於未來作戰型態的想像。

國軍應將每次的軍事採購,視為戰術變革的契機,而非僅是在過去的思維與現在需求中打轉的靈光一閃。蔡英文總統就任以來,無論是《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一再的強調「國防自主」的重要性;然而國防自主不僅是造艦而已,必須以未來的作戰需求為前提,並融合更多國內原生的尖端技術。國內的大學在無人艇的研發既然已經成功,國防資源何不與其結合,不但留下了珍貴的研究成果,也能利用「後進者優勢」(second mover advantage),以有限資源的「不對稱戰法」,超敵、勝敵。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