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治水工程 人難勝天

◎ 林傑

近日豪雨造成南部地區淹水,引發治水有效或無效的論戰,其實淹水和交通問題一樣都很生活化,就像上下班尖峰時間,一窩蜂車潮造成壅塞。同理,400毫米降雨量如果分布在一週,不會有災情,但如果極端在一小時內降完,肯定造成大淹水。

老天會降多少雨這種事,是人力所不能控制,也是人們永遠要面對的考驗。因此,治水措施可簡單分成兩塊:首先是雨落地後減少從地面或建築物排出到水溝的量;接著就是水溝的水如何有效的排到整體排水系統終端。

前者就是「出流管制」觀念,家戶都可以把天上降下來的雨水留置並妥善運用,設立類似水撲滿的儲水系統,用於澆花或沖馬桶,不僅節省水資源,也可減緩基地排出的雨水量,為「海綿城市」貢獻一份心力。

後者則是如何將水溝的水,透過區域排水管道、抽水站、滯洪池等工程設置,將其有效排出,就是政府很重要的工作。雖然防洪標準設愈高,淹水機率更低,但相關工程經費也會增加。因此,維護管理時注意水溝不要被阻塞、抽水機能夠正常運作,就算雨量超過防洪標準,退水時間也可縮短,迅速恢復正常生活機能,也就是「韌性城市」;此外,政府其他公設也可幫忙分擔排水系統的負擔,例如公園綠帶、馬路安全島、學校球場可以降挖,或是使用透水鋪面等,這就是所謂「逕流分擔」。

透過上述方式來改善淹水對民眾的影響,是治水工程人員的責任。然而,面對極端降雨挑戰,治水有效與否不宜簡化為「有淹水」或「沒淹水」,而一筆抹煞所有參與治水工程人員的血汗。較好方法,應該先看降雨量是否超過相關工程構造物的設計防洪標準,接著再細看淹水面積、深度、次數及時間是否有改善,畢竟面對老天爺,工程手段有其極限。

近年全球氣候異常,各國都面臨極端降雨的挑戰,雖非人力所能控制,但透過各種工程和非工程的避災、減災措施,政府和人民一起努力,仍可有效降低淹水機率及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縱使無法完全不淹水,但可把淹水面積、深度及次數加以改善,並盡力縮短淹水的時間,降低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

(作者為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技術處處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