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公民領綱」的兩個進步面向

◎ 周威同

報載教育部課審大會審議社會領綱做出兩個重大決議,第一,對於「公民領域大量使用問句」引發正反意見爭論。第二,無異議通過將「學生自治」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領綱。最後並決議請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研修小組檢視修正後,另召開諮詢會議討論,再送回大會討論。

首先,國高中公民科的知識內容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領域,其屬性類似「社會科學概論」。回顧公民科在課綱演進的歷程,檢視95暫綱與98課綱之內容均以「直述句」呈現,歷經十年於教學現場的運作,我們發現,其困境在於知識面向不易整合,而且課綱內容實在過多。

因此108課綱草案公佈時,的確讓許多高中「公民與社會」教師感到驚豔,第一,打破學科界限,以科際整合為核心的課綱,符合素養導向精神。第二、使用疑問句,不拘泥定義式的論述,給予教師更寬廣的詮釋權。

這樣的設計,到底是不適合?

人類的知識系統在西方科學革命之後分流,數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哲學基礎亦大相逕庭。前者嚴守「科學推理模式」,是由演繹法所展開一連串的論證。例如數學公理是不須證明,卻被視為「不證自明」的一個命題,屬於邏輯推論的產物;古典物理學奠基於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他透過觀察與數學推導「三大運動定律」,並演繹出巨觀世界物體運動的速度、加速度與受力作用的相互關係。不論是公理或定律,是適合使用「直述句」加以定義的。

而人文社會科學往往來自於現象的歸納,歸納法的致命處在於無法窮盡所有例證而得出一個定律。社會科學裡的經濟學是比較接近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能基於需求法則、供給法則而建構自由市場經濟「模型」。除此之外,社會學或政治學鮮有法則或定律出現,例如民主政治的定義,學者之間很難找到一致標準,因此,使用疑問句的確可激發學生好奇心,教師也可透過適宜的教學設計,引起師生間對話,形塑素養導向的教學,而免於知識的背誦。

其次,學生代表課審委員提議將「學生自治」納入課綱的脈絡在於「高級中等教育法」第53條,高級中等學校應輔導學生成立由全校學生選舉產生之學生會及其他相關自治組織,並提供其必要協助,以增進學生在校學習效果及自治能力。然而目前絕大多數高級中等學校仍以升學為主,對於學生自治的定位,長期以來都是以承辦校方所交辦的活動為主,顯然背離前述鼓勵學生參與公共事務,學習自我表達的教育核心。

據悉,教育部國教署為落實「高級中等教育法」第53條,刻正研議具備行政指導性質的「高級中等學校輔導學生會及其他相關自治組織運作注意事項」,並搭配108課綱附錄二將「自治會活動」定位為課程。從法規、政策、課綱等三面向,讓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能據此輔導學生自治組織的健全發展及運作,亦有呼應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首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所關注的兒少參與權、兒少表意權。此次納入課綱研議,將學生自治原先的潛在課程提升至正式課程,不但具有宣示意義,亦有強化「從做中學」的素養導向的教學效果。

國教院課綱研修小組是學科專業導向,教育部課審大會是民主機制構成。前者有專家獨斷之傾向、後者有集體平庸之虞,目前課綱審議機制的平衡設計,我們期待雙方能有更多對話,給台灣一個符合「民主與教育」的嶄新社會領域綱要。

(作者為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